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名家说佛悟人生

2011-03-0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名家说佛悟人生 去商家看看
名家说佛悟人生 去商家看看

 名家说佛悟人生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3543939X/9787535439390
·条形码:97875354393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名家说佛悟人生》收录了有关他们的佛教散文,供读者朋友们欣赏。在现代中国,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按理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人们对它的热情应该很淡薄才是,但实际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在趋近佛教,如梁启超、章太炎、李叔同、鲁迅、周作人、许地山、郁达夫、丰子恺、废名等人就都有或学佛或信佛的经历。佛教思想不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社会实践,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心态、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描写了与佛教有关的社会人生图景,像盐溶于水一样把佛教的义理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编辑推荐 《名家谈佛悟人生》这本书选进了梁启超、李叔同、丰子恺、胡适、许地山、周作人、叶圣陶、老舍、苏曼殊、夏丐尊、孙福熙、朱自清、张恨水、宗白华、凌叔华等二十九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五十二篇作品,都是有关佛教的散文,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佛教的价值。
目录
中国现代作家趋佛的原因及价值取向(代序)
一、佛无灵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节选) 章太炎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李叔同
弘一法师之出家 夏丐尊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徐志摩
大佛寺 郑振铎
佛无灵 丰子恺
佛教 林语堂

二、修佛就是修心
惟心 梁启超
佛法大意 李叔同
印度禅 胡适
中国禅学的方法 胡适
香 许地山
愿 许地山
债 许地山
再会 许地山
吃菜 周作人
忍之味 周作人
读戒律 周作人

三、大师悟佛
两法师 叶圣陶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宗月大师 老舍
黄心大师 施蛰存
穴潮音够跋 苏曼殊

四、修禅与悟道
南闽十年之梦影 李叔同
弘一大师的遗书 夏丐尊
我的第一个师父 鲁迅
天目山笔记 徐志摩
山中杂信 周作人
想入非非 朱湘
了生死 梁实秋
禅家的语言 朱自清
七宝池上的乡思 许地山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无常 鲁迅
结缘豆 周作人
五祖寺 废名
书相国寺摄景后乙
施蛰存
普陀海浴 孙福熙

五、生活是一种禅
我的杂学(节选) 周作人
禅境的表现 宗白华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宗白华
敦煌游记 张恨水
旅晋五记 施蛰存
重游日本记(节选) 凌叔华
我与弘一法师 丰子恺
《子恺漫画》序 夏丐尊
……
序言 在现代中国,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按理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人们对它的热情应该很淡薄才是,但实际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在趋近佛教,如梁启超、章太炎、李叔同、鲁迅、周作人、许地山、郁达夫、丰子恺、废名等人就都有或学佛或信佛的经历。佛教思想不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社会实践,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心态、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描写了与佛教有关的社会人生图景,像盐溶于水一样把佛教的义理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这与这些作家受家庭、师友、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关。佛教在中国的长期盛行,使许多家庭都有信佛的传统,这些作家受家中长辈的影响,自小就接触到佛寺僧侣和佛教经义,鲁迅在一岁时就由父亲带到当地寺院拜了一个和尚为师父,郁达夫从小就看到守寡的祖母念佛,并随祖母进寺上香。这些作家成年以后又受师友影响而学佛,鲁迅的老师章太炎、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都是宣传佛教的,受老师思想人格的影响,鲁迅和丰子恺也都学佛。废名、许地山,或生于佛教禅宗胜地的湖北黄梅,或长于佛教流行的国家缅甸,受地域文化影响,因而佛教观念浓厚。
然而,这些作家趋佛的更重要原因,则是佛教本身的魅力吸引了他们,适应了他们由时代状况和个人经历造成的特殊思想心理需要。世界上有许多宗教都是信仰外力的宗教,把超现实的上帝看做创造并主宰一切的偶像,而对之膜拜,把超现实的上帝天堂看做死后的极乐世界,而对之追求,这些在中国现代作家们看来都是虚幻迷信的,吸引不了他们。然而,佛教是一种信仰自力的宗教,不承认有什么外在于人的上帝和天堂,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通过修行自觉自悟成佛,可以说上帝就是自己,天堂就在自心,因而佛教的人文主义色彩很浓。并且,佛教的教义是通过非常精致的概念分析和心理分析,通过非常辩证的思维方法,推导表达出来的,理性思辨色彩很浓,适合知识分子口味。正是佛教的人文主义和理性思辨色彩的魅力吸引了中国现代作家。
文摘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吾祖国前途有一大问题,曰“中国群治当以无信仰而获进乎?抑当以有信仰而获进乎?”是也。信仰必根于宗教,宗教非文明之极则也。虽然,今日之世界,其去完全文明尚下数十级,于是乎宗教遂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一物。人亦有言,教育可以代宗教。此语也吾未敢遽谓然也。即其果然,其在彼教育普及之国,人人皆渐渍熏染,以习惯而成第二之天性,其德力智力日趋于平等,如是则虽或缺信仰而犹不为害,今我中国犹非其时也。于是乎信仰问题终不可以不讲。参观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篇。因此一问题,而复生出第二之问题,曰“中国而必需信仰也,则所信仰者当属于何宗教乎?”是也。吾提此问题,闻者将疑焉,曰:吾中国自有孔教在,而何容复商榷为也?虽然,吾以孔教者,教育之教也,非宗教之教也,其为教也,主于实行,不主于信仰,故在文明时代之效或稍多,而在野蛮时代之效或反少。亦有心醉西风者流,睹欧美人之以信仰景教而致强也,欲舍而从之以自代,此尤不达体要之言也。无论景教与我民族之感情枘凿已久,与因势利导之义相反背也,又无论彼之有眈眈逐逐者楣于其后,数强国利用之以为钓饵,稍不谨而末流之祸将不测也,抑其教义非有甚深微妙,可以涵盖万有鼓铸群生者。吾以畴昔无信仰之国而欲求一新信仰,则亦求之于最高尚者而已,而何必惟势利之为趋也。吾师友多治佛学,吾请言佛学。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又曰:“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又曰:“未知生,焉知死?”盖孔教本有阙疑之一义,言论之间,三致意焉。此实力行教之不二法门也。至如各教者,则皆以起信为第一义。夫知焉而信焉可也,不知焉而强信焉,是自欺也。吾尝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焉。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日“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其所谓悟者,又非徒知有佛焉而盲信之之谓也。故其教义云:“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何以故?谤佛者有怀疑心,由疑入信,其信乃真。故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其讲义关于哲学学理者十而八九,反覆辨难,弗明弗措,凡以使人积真智求真信而己。浅见者或以彼微妙之论为不切于群冶,试问希腊及近世欧洲之哲学,其于世界之文明为有裨乎,为无裨乎?彼哲学家论理之圆满犹不及佛说十之一,今欧美学者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