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 |
 |
|
 |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3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801906799
·条形码:97878019067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崔红等人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有益探讨,相对于西方的“大五”人格结构,由中国词汇分类中得出的“大七”人格结构无疑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更加接近中国人人格的真实状态。
媒体推荐 书评
这本专著标志着从心理学的视角去全面、系统研究中国人的人格进入了
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沈德立
这部完全本土化(中国化)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点和
西方理论无法把握的丰富内涵。
——杨治良
这本专著是心理学研究科学化的精品、民族化的典范。
——林崇德
这本专著标志着我国的人格研究已经达到了可以和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
水平,从这个意义来说,王登峰教授的确是我国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第一人
。
——张 侃
该书的出版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大地勃然兴起
,正开辟着国际心理学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沈德灿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集作者同时也是研究者于一身的中国当代心理学家王登峰和崔红两位同志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最终完成的学术巨著。它实实在在地诠释了中国人的真实风貌。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条理清楚的剖析和通过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确凿证据去领略心理科学的博大精深,去探询一个背负了五千年历史、历经磨难却仍昂首向前的民族的内心世界,去认识和把握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这些思想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内涵。本书的灵巧之处就是在于作者突破了传统人格心理学的局限,将其从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转变为对团体共性的关注。
目录 6.2.2功成名就时
6.2.3判断决策时
6.2.4戒除不良习惯时
6.2.5与惰性抗争时
6.2.6对抗个性中的弱点——拖拉
6.2.7面对诱惑时
……
文摘 书摘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中西方文化对评价的看重程度差异可能是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原因,
而且对评价的看重程度差异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按照黎鸣(2003)的观点
,文化是对人类自罪意识的掩饰,是人性的外衣。按照这种观点,文化的根
本差异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而中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看法恰恰是截然相
反的:中国文化中“人性本善”一直占据上风,而西方文化中则一直是“人
性本恶”占据上风。因此,如果西方人在言行中表露出“恶”的一面,由于
人性本恶,他们的防御也会比较少;而如果中国人在言行中表露出“恶”的
一面,由于人性本善,他们必须说明自己的这个“恶”并非自己的本意,这
样才能维持自尊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因此对行为的防御会更强烈。
耐人回味的是,中西方“文化”一词的词源也有明显的差异:“汉语中
‘文化’本含有‘文饰化裁’之意。在古文字中,文通纹,化通花、华,全
都有在表面进行修饰、美化的意思。英语的‘文化’(culture)一词的词根
源自耕作、栽培、培养、教养。从植物的栽培到人的教养,这后一层也隐隐
含有为人性披上‘有教养’外衣的意思”(黎鸣,2003:5)。
从“文饰化裁”到“栽培教养”凸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信奉“人
性本善”的中国文化中,文化的作用就是对行为的“矫饰”,以“遮掩”行
为的真实面目,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更接近人性,即“善”或“完美”
。因此,中国人行为的抑制、不张扬的特点实际上是为了“遮掩”自己的不
足,或减少“显露不足”的机会。人的自私、贪欲、无礼都是不符合人性的
,个体把对自己言行进行调控的重点放在不表现出“恶”上,因此需要进行
“文饰”。而“文饰”的目标是使自己的言行与人性(善)更接近,因此实际
的言行之上都已经增加了一层“文饰”,变得面目不清了。即使言行中并未
表现出“恶”,也会在自己的言行之上增加文饰以彰显人性的“光芒”。例
如,无论面对成功或失败的情境,中国人都倾向于为自己辩解,只是辩解的
目的有所不同:失败时辩解的目标是使自己的行为“看上去没那么糟”,而
成功时辩解的形式是自己的行为“没那么好”,但目标是为了使自己“不表
现”骄傲,以及一旦表现不好,也可以更方便进行辩解(王登峰,1992a)。
而在信奉“人性本恶”的文化中,文化的作用就是对行为的“培养和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