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自治县概况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白沙黎族自治县概况 |
 |
|
 |
白沙黎族自治县概况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1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105086764
·条形码:97871050867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内容简介 《白沙黎族自治县概况》是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是在各有关地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由各自治地方分别编写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缔造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建立,实现了各少数民族在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上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三十多年来,各民族自治地方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编辑推荐 《白沙黎族自治县概况》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土地面积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雨量
五、河流水系
六、植被资源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水力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林业资源
四、天然牧草资源
五、动物资源
六、植物资源
七、名优特产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名胜古迹
一、远古人类遗址
二、白沙陨石坑
三、名胜景观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史行政设置
一、历史沿革
二、行政区划设置
三、乡镇介绍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白沙抗日(临时)民主政府
二、白昌边区抗日民主政府
三、白沙县抗日民主政府
四、白保乐行政委员会
五、白沙特别行政委员会
六、第一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土地改革
一、减租减息
二、打乱平分
三、调剂完善
四、土地确认
五、土地集体所有
六、土地联产承包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代耕队
二、互助组
三、初级农业社
四、高级农业社
第六节 改革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
二、行政机构改革
三、对外开放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立
一、第一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二、第二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三、第三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四、第四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五、第五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六、第六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七、第七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八、第八届白沙县人民政府
九、第九届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十、第十届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十一、第十一届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十二、第十二届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法制建设
第四节 民族关系
一、民族团结
二、优惠政策
第五节 民族干部
第六节 人民生活
一、城镇居民生活
二、农民生活
第七节 民房改造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一、农业规划
二、农业生产
三、农技农艺
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五、农机农具
六、农业综合开发
第二节 林业
一、森林资源
二、林业管理机构
三、植树造林
四、生态安全
五、林业经济建设
第三节 畜牧业
一、畜牧业的发展
二、畜牧业机构设置
三、草场资源
四、畜禽品种资源
第四节 渔业
一、渔业用水资源
二、渔业生产
三、渔业经济
第五节 水利水电
一、水资源
第五章 工业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财政税务金融保险
第八章 商业贸易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文摘 插图:

第二节 公路建设
1950年前,白沙交通闭塞,人们出门要跋山涉水钻羊肠小道。县境内民间古道有13条,东南方向3条,西南方向4条,东北方向3条,西北方向3条,是白沙黎族苗族人民与外地交往的主要交通线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公路建设。建国初期,白沙县城牙叉镇仅有一条100多米长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街道,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地处偏僻山区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国道省道道路建设
1935年,国民党白沙县政府修建那-白(那大至白沙)公路,总长67千米,是新中国成立前白沙县通往县外唯一的一条公路,但因缺乏管理,路塌桥断,建国初期已不能通车。1954-1955年,海南行政区组织技术力量,修复那-白公路,修复后白沙县境内管养路段有45千米。1960年底,松涛水库蓄水,该线路被水淹没,仅剩下牙叉-牙港4千米路段。
20世纪50年代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修建海口至三亚榆林的东、中、西3条国防公路。1953年4月,海榆西线公路开始修建,另外还修建一条南-邦线(儋县的南晨至白沙的邦溪),连接新建的海榆西线公路。1954年8月,海榆西线公路全线贯通通车。海榆西线公路穿越白沙西部地区。
后记 《白沙黎族自治县概况》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的具体指导和白沙黎族自治县众多单位的大力支持。该书具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展示了白沙自成立自治县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集知识性、史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书,对今后人们从事白沙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按时完成此书的编写任务,编委会从一开始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组织有关第一手材料的同时,及时从政协办、民宗局、史志办、发改局、财政局、人事局、交通局、文体广电局、卫生局、妇联、农综办等单位抽调文秘骨干组成专门写作小组,其中陈明奇执笔第一章,徐志勇执笔第二章,朱绮绮执笔第三章,符云汉执笔第四、五章,唐文生执笔第六章,陈达执笔第七章,罗育忠执笔第八章,林龙山执笔第九章,吴松青执笔第十章,史光雄执笔第十一章,符建友执笔第十二章,符仕乐执笔第十三章。本书使用的摄影图片一部分为高泽强、吴贻春两位同志实地拍摄,另一部分则由白沙黎族自治县民宗局提供,高泽强翻拍。王应才县长、陈亮副县长作为本书的编委主任、副主任,为本书的编写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建议,这是本书能够顺利编写完成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