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义宝藏论广讲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句义宝藏论广讲 |
 |
|
 |
句义宝藏论广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4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105099986
·条形码:97871050999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刘立千藏学者译文集
内容简介 《句义宝藏论广讲》讲述了:经过多年的筹划和编辑,《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时下,藏学研究一片生机勃勃,已是今非昔比,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编辑推荐 《句义宝藏论广讲》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句义宝藏论广讲
金刚处第一 抉择本根之次第
(一)元始最初本根实际本质之情况
(二)世间迷乱情况之次第
(三)普贤解脱之理
金刚处第二 世间迷乱之次第
(一)总说迷乱之理
(二)详说人体形成
金刚处第三 佛性遍复之情况
(一)总说遍复之情
(二)别说其所遍之法
金刚处第四 本智依止之处
(一)总示住处
(二)分说殊胜密王之扼要
金刚处第五 指示智慧之道路
(一)总说
(二)详说
金刚处第六 指示智慧之门要
(一)认识真实之门
(二)广说由眼门所现四炬光之处
金刚处第七 指示境要
(一)总说境要
(二)分说炬光要点
(三)抉择界觉之关要
金刚处第八 如何修习之次第
(一)修行者次第
(二)灌顶次第
(三)详说能彻底解脱的教授之次第
金刚处第九 认定征相和准量之次第
(一)略谈自体
(二)详述本性
金刚处第十 实际修持密王宝宫
(一)中阴的总建立
(二)详说各中阴自性
金刚处第十一 最终究竟果之次第
(一)指明元成本性
(二)详述觉性智之本性如意宝幡
……
序言 经过多年的筹划和编辑,《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时下,藏学研究一片生机勃勃,已是今非昔比,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刘立千先生1910年生于四川省德阳县。1932年离开西南重镇成都到当时被称之为打箭炉的康定教书,其间拜师求学,研习藏文和藏传佛教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和萨迦派等教法。1936年出任根桑泽臣活佛随行助手和翻译,开始涉足藏学领域,并初次发表译作《大圆胜慧》。
1944年春,经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李安宅教授推荐,出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正式从事藏学研究。由于先生汉藏文功底极好,加之当时的华西协和大学又云集了一大批如韩儒林这样第一流的学者并有着丰富的藏书,因此不到两年时间就推出了力作《印藏佛教史》。此书在成都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曾连续出了三版,时隔32年后的1978年,此书由台湾妙吉祥出版社再版时又很快销售一空,其学术价值,可见一斑。先生深知,藏学的故乡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藏学典籍乃藏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了给不识藏文但有志于藏学研究的后来者铺路搭桥,从1946年开始便致力于西藏文史和佛学典籍的翻译和介绍。1949年成都解放后,先生随十八军进藏,到达拉萨后,在西藏军区编委会从事编译工作。1956年北京成立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局,先生奉调来京,先后在翻译局和民族出版社担任藏文室领导职务。
文摘 三者合一为粗性,粗业减三为平等。
总之二十浮动间,各有法性平等气。
一昼夜间,有一千五百三十个善品智慧气和三千六百个不善品烦恼气同时运行,其余一万五千四百个气,则为浮动无记风。承认诸瑜伽师有能认识智慧气和遮灭烦恼之气,对于无记别之气,自然放置,则可遮止,并以此作为道用。彼等上行之气则通过口和鼻之运行,下行之气运行于身体下部至肛门间,主管大小便的排泄。《声应成续》云:“彼之功能有二种,向上行与向下排。"若配合能生起本智妙色之分来说,则有“味脉”、“展脉”、“中脉”和“晶管脉”四脉。作为能生智慧本色光明之明点,连同毫光之助缘,即四大种风(气)入于五智妙光,由此而开说的,故称为“智慧清净风”。若依先前之业风来分者,则是就能作觉知的“马”之部分而来说的,而这里是作为能生起空色光明之部分来说的,故作为能取风之范围。承认前说,不承认此为能取清净之风。若是仅仅把它放在属于意义的风之范围内,那就不是真实了。
《炬光炽燃续》云:
“能令生起之四脉,漂浮摇动和跳动,
轻而流动之本质(物能),围绕心轮而转动。
不知妙色之精华,犹如火星进裂状。
五气四脉及业风,觉知明明又了了。
种种智慧之本性,味脉展脉及中脉,
晶管脉等孔道中,明分住于大自知(不是心之知)。
又云:
“明与不明之力用,悉皆起于风流动,安住体内诸脉中。”
(丙)最后谈菩提心(明点)之实相:谓由位于四脉轮中心三条主脉生起三明点,即世俗明点从右,胜义明点从左,本性明点从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