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晚清有个袁世凯 |
 |
|
 |
晚清有个袁世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63391282/9787563391288
·条形码:97875633912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上海贝贝特
内容简介 《晚清有个袁世凯》内容简介:晚清重臣,新政领袖,民国总统,恢复帝制的野心家,这是完全的袁世凯吗?这个河南人如何以自己的勇气和狡猾,不借助于科举的捷径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这个曾经被国内外寄予希望的“中国华盛顿”,是怎样在实验了一段民主共和之后,一步步重回专制的老路,又是怀有怎样的动机想当皇帝的?《晚清有个袁世凯》以贴身紧逼的方式触摸历史,从丰富的史料中寻绎出悖论式的连番提问,展开一代权臣袁世凯波谲云诡的一生,并以文化散文的方式透视其内心世界,写他的坚韧不拔,写他的大义凛然,写他的摇身一变,写他的委曲求全,写他的敢为人先,写他的阴险毒辣,写他的不识时务,写他的身不由己……这是作者“晚清三部曲”的第三部,把一个时代变迁大起大伏中注定牺牲的人物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赵焰,男,安徽旌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李鸿章》、《蝶影抄》、 《行走新安江》、《千年徽州梦》、《思想徽州》、《男人四十就变鬼》、《夜兰花》等书十数种。
媒体推荐 没有一个当代中国人能够忽略晚清历史,失落与找寻、绝望与欣喜、残败与新生、啼血与饮泪,历史三峡在这里演绎了最波澜壮阔最悲欣交集的惨烈一幕。以大人物进入大历史,从大历史寻找大思想,赵焰先生的"晚清三部曲"把历史叙事与人性分析相结合,历史的复杂在个体生命的内在冲突中具体而微地展开。作为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晚清有个袁世凯》将通过这个近代一中国最具争议的特殊人物,为我们展示历史转折的多元冲突和丰富意义。
——(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
晚清人物,袁世凯是白鼻子的脸谱,这脸谱是教科书画出来的。非脸谱化的袁世凯,总得有人来画,否则,这么大的人物,就说不清了。赵焰笔下的袁世凯,没有白鼻子,但依然好看。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
在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是三个重要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前一阶段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使后一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前一阶段进行否定。作为晚清重臣的袁世凯,可以说,在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晚清有个袁世凯》这《晚清有个袁世凯》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以散文笔法撰写历史,新颖流畅,以一种冷静而独特的方式,透视了历史裂缝中的幽暗人性,也给了这个重要晚清人物以另一种解读。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
编辑推荐 《晚清有个袁世凯》赵焰:晚清三部曲:的终结篇!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联合推荐!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顽童,还是天才?
第二章 无私,还是抓权?
第三章 英勇,还是退缩?
第四章 练兵,还是抓权?
第五章 告密,还是无辜?
第六章 元凶,还是智者?
第七章 变法,还是投机?
第八章 立宪,还是抓权?
第九章 归隐,还是蓄势?
第十章 共和,还是宪政?
第十一章 专制,还是民主?
第十二章 虚伪,还是怀柔?
第十三章 元凶,还是无辜?
第十四章 英才,还是枭雄?
第十五章 公心,还是私利?
第十六章 阴谋,还是巧合?
第十七章 奸雄,还是能臣?
第十八章 宿命,还是必然?
尾声
代后记:历史的意义
附:袁世凯年表
……
文摘 插图:

第三章 英勇,还是退缩?
虽然朝鲜的两次叛乱被平定,但这个半岛国家的境况,并没有得到缓和,而是变得更加复杂了——1885年3月,继日本外相井上馨恫吓朝鲜得手之后,日本政府又派官内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对清政府在朝鲜的做法提出抗议。伊藤博文到达天津之后,清政府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之谈判。伊藤博文觉得李鸿章很难对付,径直跑到北京总理衙门,要求直接跟清政府进行对话。总理衙门在接待了伊藤博文之后,令其返回,仍跟李鸿章交涉。接下来的会谈中,日本方面除提出道歉和赔偿要求外,还要求中方严惩朝鲜事件中的“罪魁祸首”袁世凯。日本方面提出,朝鲜之所以陷入混乱,完全是袁世凯一手挑起的。经过近一周的讨价还价,双方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内容共有三条:中日两国四个月内撤出驻朝军队;两国均不许派员教练朝鲜军队;朝鲜今后若发生事变,中日两国或一国几朝鲜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至于惩处袁世凯一事,经过“太极高手”李鸿章的一翻青敷衍,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天津条约》的签订上,尤其是关键条款“朝鲜今后若发生事变,中日两国或一国向朝鲜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这一条文上,李鸿章还是上了小字辈伊藤博文的“套”,为后来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了祸根。
日本势力蛮横向朝鲜渗透之时,俄国、英国及其他列强,对朝鲜也蠢蠢欲动。对于当时清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列强有意睁一眼,闭一眼,不予承认。与此同时,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朝鲜也对这种不成文的宗藩关系心存不满,一直盘算利用矛盾,争取独立和自由。在俄国的诱使下,朝鲜背着清国,与俄国签订了《通商条约》,规定:缔约国有权将军舰开到另一方的任何港口,不管这些港口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这等于宣告俄国对朝鲜的独特地位。英国在知晓了这一项协议的内容后,先下手为强,以防止俄国入侵朝鲜为由,强占了朝鲜的巨文岛。
到了1885年7月,由于中、日两国已从朝鲜撤回军队,俄国对朝鲜的干涉越来越多。俄国使者面见朝鲜国王,要求朝鲜接受俄国保护,并且帮助朝鲜训练军队。国王李熙一边报朝廷,一边致函李鸿章,要求清国对此事给个说法。显然,朝鲜方面想以强大的俄国,对清廷进行施压。清廷和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好打出大院君这张旧牌——李鸿章与已在中国的大院君进行了会谈,又跟朝鲜国王李熙进行沟通后,从维护宗主国的利益考虑,决定将比较亲近清国、思想
……
后记 这一本《晚清有个袁世凯》写完了,“晚清三部曲”也写完了,不想再写了。关于历史的困惑,也随着清晰度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多。
历史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历史(history),似乎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的”,另一个,则是“故事”。那么,历史到底是谁的故事呢?是曾经发生的故事,还是某种旨意确定的“理”的故事?在时间不能倒流的前提下,一种不可否认的推测就是,历史一直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它只是历史学家对于事情的描述,在那种对不可再现的事实的描述当中,历史已不可避免地夹杂上一相情愿的臆度了。
有关历史的内涵,就是在如此深究之后,变得越来越让人困惑。这种困惑,跟我们身边的很多困惑一样,都是属于时间范畴的。时间,是一切困惑的本源。一般情况下,历史是对于过去事件的记载,但过去时光所具有的万千气象,又岂是靠单纯的文字或者影像所能记载和描述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会不可避免地被取舍和歪曲,整理成对现实有意义的过程,以自己的认识加以贯串,用所能够理解的逻辑组织一个对于过去的诠释。这样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按照某种要求架构的一幢房子,或者一具僵死的标本——那种机械而僵死的房子和标本,是代替不了活生生的历史的。
一个大胆的说法油然出自我对于历史的直觉,那就是,如果我们身处的当代,本身即是由一些不可预知、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塑造,因而无法把握和判断的话,那么,以往历史学家相信,并且简单而武断地总结,更算是不知天高地厚了。现实如此无法判断,对历史就能够轻而易举地下结论吗?历史和现实一直有着关联,它从来就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尽管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万物由心生”,那种由人心而滋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却有相同的本质。也因此,古今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往往来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漠然无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是徒劳无功的。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应该尽可能地生活在当下,他必须与全部的生活之源泉——现在,保持不断的接触,必须在找到所有可能被发现的重要证据之外,还要有最敏锐的领悟力和洞察力,有最丰富的同情心,以及最高超和最合理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