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2011-02-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去商家看看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去商家看看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807293545
·条形码:97878072935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将南渡词人的政治联系、学术渊源、文学交往、社会心态、创作意向、创作风尚等等进行综合考察,从而构筑了《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的基本框架:上篇《群体的认同》,分《群体关系》、《群体意识》两章,界定“群体”范畴,分析构成南渡词人群体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中篇《心灵的探寻》,继续分析南渡词人群体的特殊心态:漂泊者的心态、英雄的苦闷、迁客的信念、失意者的归宿。下篇《范式的演进》,分析词的抒情范式演进过程和南渡词的抒情范式。
编辑推荐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文学史研究的构想
二、宋词的分期
三、历时态的研究
四、共时态的研究
上篇 群体的认同
第一章 群体关系
一、仕同进退
二、学禀元佑
三、诗词酬唱
四、群体特征

第二章 群体意识
一、群体意识溯源
二、南渡的诗社勃兴与群体唱和
三、领袖意识与群体观念

中篇 心灵的探寻
第三章 “旅雁孤云”——漂泊者的心态
一、逃难流离的伤悲
二、异乡曳裾的苦辱
三、魂系故国中原
四、中国三大乱世漂泊诗词比较

第四章 “有奇才,无用处”——英雄的苦闷
一、英雄失路
二、怯懦厌战的社会心理透视
三、社会的压抑
四、环境的疏离
五、南渡词的历史价值

第五章 “此志应难夺”——迁客的信念
一、生命的乐观自信
二、意志的坚定不移

第六章 “幸有山林云水”——失意者的归宿
一、寻求精神避难所
二、特殊的时代环境
三、宁静超脱的体验
四、传统的认同

下篇 范式的演进
第七章 从类型化走向个体化(范式Ⅰ)
一、花问范式的确立与东坡范式的萌芽
二、花间范式的裂变与东坡范式的成长
三、东坡范式的定型与花问范式的深化
四、晚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曲线轨迹

第八章 心灵世界的多维化
一、南渡前花间范式的承袭与背离
二、南渡后东坡范式的复兴与深化

第九章 从虚泛化走向纪实化(范式Ⅱ)
一、花间范式的拟情
二、东坡范式的写情纪实
三、写情纪实性探源

第十章 感事纪实的深化
一、南渡词的纪实性
二、南渡词的自传性
三、南渡词的日常性
结束语
引用书目
附录:求学之路
再版后记
……
序言 本文是一种尝试。
在历来的中国文学史、词史研究中,群体研究是一个甚为薄弱的环节。文学史与词史的实际都表明,一代文学风气的转变与形成,往往是由一代作家群共同完成的。缺乏群体的思考与整体的观念,就无法理清文学史、词史发展的脉络。而中国文学发展到宋代,先后出现了许多自觉形成的文人集团和创作群体,不从群体的角度去研究,就很难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新质与进展。但如何进行文学的群体研究,可循的先例不多。本文尝试对宋南渡词人群进行整体研究,目的是想为进一步探讨两宋时期的各代词人群、作家群摸索一点门径。
我之所以选择南渡词人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并以此为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因为南渡词人群一向不受人们的关注。在我们大陆学界,从未把宋南渡前后的词坛作为两宋词史上的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予以重视和研究。有关文学史和词史著作,只是把南渡之际的几位词人视为北宋词向南宋词的过渡而略作概述。但当我们从群体研究的角度,对南渡词人群的创作成就作整体的考察后,就不难发现并可以确认宋南渡词在整个宋词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摘 第一章群体关系
一、仕同进退
将南渡词人联结为一个群体的,既是文学这条纽带,也是政治这根链条。南渡词人群中,除了李清照是女性词人而无法参与具体的政治活动以外,其他词人都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两栖于文坛和政界。官场是他们物质生活的基地,文坛则是他们精神生活赖以寄托的场所。物质决定着精神,存在决定着意识,因而,考察南渡词人群体,绝不能忽视政治仕途、官场生活对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南渡词人群体的崛起——在政坛上处于主导地位,是在靖康之难后,所以下面侧重考察南渡后的群体关系。
限于篇幅,不可能对群体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一一说明。我想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首先把李纲作为一个视点,由他导引勾画出南渡词人群的交往图。因为,李纲既是政界首领,又是词坛健将,在政坛、文坛处于双重的中心地位,很近似于中晚唐的宰相诗人李德裕①。
李纲是时代所造就的风云人物。南渡前,他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只先后做过监察御史(从七品)、太常少卿和起居郎(从六品)等,社会影响也仅限于较小的社交圈内。但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历史巨变,把他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后记 这篇博士论文,在我的求学之路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篇论文,提升了我做学术研究的自信心。虽然读硕士研究生期问,我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是做学问,但能否做出点名堂,一直都没有自信。当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之后,有的朋友认为我聪明,有才气。其实,直到这篇博士论文完成之前,我都感觉不好,写文章总是一字一句地磕磕碰碰地磨蹭出来,从来没有思如泉涌、一挥而就的写作体验。几位博士同门师兄,起点比我高,基础比我好。跟他们相比,我有自愧弗如之感。正因为觉得自己天分不高,学问根基不深,所以,唯有刻苦努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读博三年,我几乎是分秒必争,丝毫不敢懈怠,每天用于读书学习的时间都在十个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努力,终于使自己有了明显的收获和进步。这篇论文写完后,得到了老师和前辈们的充分肯定和鼓励。特别让我难忘的是程千帆先生,他既是我博士论文的评阅专家,也是我博士论文答辩的主席。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评阅意见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十论文”;在答辩会上,一向不轻易许人的程先生,又说我“有才气”,鼓励有加。我听了以后,非常激动,大大提高了自信心。同时也暗下决心,决不能辜负前辈学者的信任和期待,决不能对不起恩师唐圭璋先生的栽培,即使不能给唐门增光,也决不能辱没唐门的名声。所以博士毕业以后,我仍然在求学之路上持之以恒地不断探索,希望能做到最好。回头看看,才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也体会到自信可以激发潜能,勤奋可以开启智慧的灵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