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中国美学史大纲

2011-02-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美学史大纲 去商家看看
中国美学史大纲 去商家看看

 中国美学史大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663 页
·出版日期:1985年11月
·ISBN:7208027390
·条形码:97872080273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史大纲》内容简介:研究中国美学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但是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个方面,就是研究中国美学史对于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摆在我国美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方针,建立一个现代美学体系。
建立这个现代美学体系,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或是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叶朗 浙江衢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暨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和"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
媒体推荐 绪论
在绪论中,谈以下几个问题: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中国美学史的分期;对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观念的考察。
第一节 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
研究中国美学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但是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个方面,就是研究中国美学史对于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摆在我国美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方针,建立一个现代美学体系。建立这个现代美学体系,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或是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照我的看法,这个现代美学体系应该体现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
第二,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
第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第四,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上述四条原则中,一、三,四这三条原则在这里暂且不谈。只简单谈一谈第二条原则。
过去世界各国讲的美学理论,基本上属于西方文化的范围,并不包括东方文化。这样的美学是片面的,称不上是真正的国际性的学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使美学成为真正的
国际性的学科,必须具有多种文化的视野,必须着重研究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范畴和体系,使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融合起采。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两个文化系统当然也有共同性,也有相通之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
特的范畴和体系。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
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等。
……
编辑推荐 《中国美学史大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第三节 中国美学史的分期
第四节 对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观念的考察

第一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 老子的美学
第一节 中国美学史从哪儿开始
第二节 老子论“道”、“气”、“象”
第三节 老子论“有”、“无”、“虚”、“实”
第四节 老子论“美”、“妙”、“味”
第五节 老子论“涤除玄鉴”

第二章 孔予的美学
第一节 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第三节 孔子论“兴”、“观”、“群”、“怨”
第四节 孔子论“大”
第五节 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六节 墨子的“非乐”
第七节 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荚感

第三章 《易传》的美学
第一节 《易传》和《易》象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
第三节 “观物取象”
第四节 《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赋”、“比”、“兴”的美学本义

第四章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第一节 《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节 《管子》四篇论“气”
第三节 《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
第四节 孟子的养气说

第五章 庄子的美学
第一节 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怍
第二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一)
第三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二)
第四节 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第五节 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奄大瘿
第六节 庄子论“象罔”

第六章 苟子的美学
第一节 苟子的哲学和美学
第二节 苟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
第三节 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第七章 《乐记》的美学
第一节 《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第二节 《乐记》论音乐在社会生活巾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乐记》对音乐本质的分析

第八章 汉代美学
第一节 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第二节 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第三节 汉代的形神沦
第四节 《淮南子》论美和美感
一、关于美的客观性
二、关于美丑在于整体形象的思想
三、关于美丑的相对性
四、关于美的多样性的思想
五、关于美和人的劳动创造的关系
六、关于美感的差异性
七、关于审美感官
第五节 王充论艺术的“真”“善”美”的统一
第六节 王充的文化发展砚

第二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第一节 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
第二节 “得意忘象”
第三节 “声无哀乐”
第四节 “传神写照”
第五节 “澄怀味象”
第六节 “气韵生动”
一、关于“六法”的两个问题
二、“气”从哲学范畴转化为荚学范畴
三、“气韵生动”的含义
四、从“气韵生动”看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第一节 刘勰论“隐秀”
筇二节刘勰论“风骨”
第三节 刘勰论“神思”
第四节 刘勰论“知音”

第十一章 唐五代书画美学
第一节 “同自然之妙有”
第二节 “度物象而取其真”
第三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删拨大要,凝想形物”
第四节 “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第十二章 唐五代诗歌美学
第一节 孔颖达对“诗言志”的重新解释
第二节 自居易复兴儒家美学的努力
第三节 殷璠论“兴象”
第四节 意境说的诞生
一、从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到蜀空图
二、境——象外之象
三、思与境偕
四、意境的美学本质

第十三章 宋元书画美学
第一节 “身即山川而取之”
第二节 “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
第三节 “远”——山水画的意境
第四节 “逸品”的美学内涵

第十四章 宋元诗歌美学
第一节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
第二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节 诗的“涵泳”
第四节 “韵”的突出
第五节 严羽的兴趣说与妙悟说

第十五章 明代美学
第一节 王覆的《华山图序》
第二节 祝允明论“韵”与“境”
第三节 王廷相、陆时雍论“意象”
……
第十六章 明清小说美学
第十七章 明清戏剧美学
第十八章 明清园林美学
第三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第十九章 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第二十章 叶燮的美学体系
第二十一章 石涛的《画语录》
第二十二章 刘熙载的《艺概》
第四篇 中国近代美学
第二十三章 梁启超的美学
第二十四章 王国维的美学
第二十五章 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
后记
……
文摘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 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作当中。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处理好点和面、点和线的关系。所谓点和面的关系,就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潮的关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