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禅天禅地:不拘成法(封面随机)

2011-01-3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禅天禅地:不拘成法(封面随机) 去商家看看
禅天禅地:不拘成法(封面随机) 去商家看看

 禅天禅地:不拘成法(封面随机)


基本信息·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
·ISBN:7801882288
·条形码:97878018822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内容简介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明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作者简介   张志军,男,1958年出生,河北行唐人,作为知青插队两年——农,入伍参军五年——兵,化肥厂钳工——工,而后读中文系——学,做过文学期刊编辑,专业作家,90年代初,文人下海浪潮中,到一家影视中心任总编辑——商,曾经爱文——写过一些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曾经爱游——孤身在东北大森林中,太行山区流浪……然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寻找她——禅!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云。禅的慧光,照彻了灵魂的黑暗。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此,法名:明一。
媒体推荐 总序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这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时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去现实地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看看历史上佛教兴衰跌宕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规律。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思想界极其纷乱复杂,各种思潮迭起。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能够兴起并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成为一种为绝大多数人乐意接受的社会主导思潮,这同佛陀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世间伦理道德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建立,关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以及心灵的净化、社会的祥和、世界的和平这一既出世又入世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读一读《阿含经》,我们会感觉到佛陀的讲法非常亲切平和,生活气息很浓,对当时印度的社会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部派时代,由于上座部比丘比较保守,拘泥教条,从而导致了佛教渐渐地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成了一种经院式的学说。于是从大众部中衍生出来的大乘佛教,在日益抬头的婆罗门教的刺激下,开始了一种意义重大的对上座部佛教的运动,重新把佛教从山林中为少数人所独享的状态拉回到现实人群,高扬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大乘菩萨精神,从而使佛教爆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这一运动对后来的佛教乃至对整个东方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我国佛教的宗派很多,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佛教学术化的倾向日益浓厚,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对佛法的真修实证,从而使佛教变成了一种远离社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佛教现实生活的基础和适应能力也就变得很脆弱了,因此当会昌法难一来,顷刻之间,禅宗以外的各大宗派的寺院和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繁华也就不再存在了。若不是禅宗以其扎根现实生活、于当下关怀生命的觉悟和解脱以及自食其力、注重真修实证的宗风使佛教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从而使佛法的慧命以一种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恐怕佛教早就完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禅宗一度拯救了中国佛教。
  历史告诉我们,佛教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佛教存存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这两者在时空上是不能够分开的。
  ……
编辑推荐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明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目录
《生活禅系列丛书》总序
什么是禅(代前言)
第一则 长空不碍白云飞
禅机链接说空
第二则 禅之心要
禅机链接道不远人
……
文摘 书摘
  岩头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色彩斑斓的人物。他十分尊重洞山良价,数次上洞山.向良价老人请教禅法,但他并不完全赞同洞山;他是德山的弟子,继承了德山的法脉.却不全部肯定德山宣鉴;他从未见过临济,却深受其影响,行为作略很有临济宗风;他是雪峰义存的同门师兄,却像师父一样提携、帮助雪峰义存“鳌山成道”。可以说,在岩头禅师身上,体现了禅者独有的“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风采。
  “蛟龙入海添意气,猛虎靠山增威风。”我们看到,自从岩头上到德山,哪里像是来学习的。简直就是师父的师父。他就像一只虎扑向德山宣鉴,甚至正像岩头预言的那样。3年而逝。以世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来看,这岩头无理得很,可恶得很!
  更令人费解的是,往日呵佛骂祖、打天打地、叱吒风云、气吞山河的德山,在自己的弟子——岩头面前,老实得像一只绵羊,横身躺下,任他随便“捕猎”。
  养子方知父慈。假如德山不是已经达到了彻底无我的境界,假如他心中存留着一丝世俗的尘埃,那么,他无论如何也容不得自己的徒弟如此无理。同样,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不是岩头的心地纯净无私,假如他头脑里有一点点的虚伪,他也不敢“太岁头上动土”,和自己的师父玩真格的。
  德山为了成就岩头,不惜斯文扫地。颜面尽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崇高境界,决非刻意做作所能达到的。而岩头为了体现禅的真精神,显发真理的光辉,尽情张扬,率性而为,毫无忌讳。这种大智大勇,亦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这种建立在禅的真谛的基础上的胸襟与情意,不客气地说,在中国历史上,连那些伟大君王、所谓的贤圣都难以做到。
  光明正大,心胸开阔,心慧情智,是禅者气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敢于超佛越祖,是禅者的勇气。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口号,在世俗世界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它却是禅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只有敢于超越前人,社会才能进步。
  16世纪以前,在人体理论体系,由于受到教会的肯定,古罗马医学权威盖仑的理论一直占有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以他为代表的医学界认为:人的血液是由肝脏制造的。流到全身各处被吸收。不再循环。偏偏有人不信邪,向这一理论发起了挑战。他就是人体科学的拓荒者——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斯(公元1529—1553年)。他经过解剖发现。人的血液是从左心室通过肺动脉进入肺部。在肺血管中靠呼吸来的氧气改造成红色。流入肺静脉,再返回心脏。这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