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
 |
|
 |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4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536125046
·条形码:97875361250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适用于教育专业人员。
·丛书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内容简介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内容包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理论源流、个别心理咨询技术、团体咨询技术、中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咨询、中学生情绪情感问题的心理咨询、中学生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中学生职业指导、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管理。
目录 第一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实质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咨询
第一节 学校心理咨询的涵义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目的和内容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心理健康的理论源流
第一节 古代心理健康观
第二节 近现代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
第四章 个别心理咨询技术
第一节 个别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及要求
第二节 建立与发展咨询关系的技巧
第三节 行为改变的技术
第五章 团体咨询技术
第一节 团体心理咨询概述
第二节 团体咨询的领导者
第三节 团体咨询的过程
第四节 团体咨询的方法与技巧
第五节 学校团体咨询的设计与操作
第六章 中学生学习问题的心理咨询
第一节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心理咨询
第二节 学习方法的心理咨询
第三节 考试焦虑的心理咨询
第七章 中学生情绪、情感问题的心理咨询
第一节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第二节 对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辅导
第三节 简易自我情绪测试法
第四节 不良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
第八章 中学生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
第一节 中学生交往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中学生交往的原则与交往艺术
第三节 中学生交往的心理偏差的调节
第九章 中学生职业指导
第一节 中学生职业指导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升学指导
第三节 中学生择业指导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第一节 学校适应不良案例
第二节 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
第三节 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第十一章 中学心理咨询工作的管理
第一节 中学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咨询人员的条件
第三节 中学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和管理
附录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有一个与之相悖的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那就是日益突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众传媒和相关文献披露的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和典型个案可谓不胜枚举,毋须赘述。较为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手段,已是对广大教师的现实要求。
心理咨询作为一门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专门技能,其历史已走过近100个年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心理咨询作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手段,被引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之中。特别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寻求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帮助更容易一些,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的工作更早、更广泛、更深入,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积累抑或在实践经验上,都可以说有了相当的基础。但我们应该看到,与我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相比,与广大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相比,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只算是起了一个头。鉴于我国在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力量较缺乏,要全面有效地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一批熟悉心理学理论知识,懂得驾驭心理咨询技巧的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广东省在中小学教师职务培训课程计划(讨论稿)中,把《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为中学中、高级教师培训的选修课程,本教材就是配合此课程的教学需要编写的。本教材由广州教育学院和深圳教育学院多年来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编写,由李华燕副教授担任主编,张东讲师和张向阳讲师担任副主编。其中第一、四、五、十章由李华燕执笔,第二、九、十一章由张东执笔,第三、六、七、八章由张向阳执笔。李华燕负责拟定编写提纲并负责统稿工作。
这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既定的编写目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两方面综合考虑规划内容,基本知识涵盖中学生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严格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了操作性,希望有助于教师学以致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行文时则讲求通俗易懂,增加了可读性,即使是用来自学提高,也不会觉得艰涩难懂。
文摘 中学生正处于与父母交往关系中的疏远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活动能力增长,他们追切期望摆脱父母羁绊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从情感上,意味着中学生对父母的依恋已被对其他的依恋(如对同龄人的友谊)冲淡;从行为上,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约束已不能像儿童时期那么严格;从法规上,意味着青年心目中的法规与价值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了。
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自立,他们还需要父母的指点与帮助,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从心理上到行为上,与父母的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他们要求父母对他们少管束一点,对父母的“唠叨”嫌烦,而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又会失去自控,产生行为偏差。他们要求父母让他们独立,不要“多管闲事”,但当他们遇到心理冲突时,又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疏导。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真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中学班主任在与中学生接触过程中,常常听到孩子们的抱怨:“我的父母太啰嗦,他们总是把我当孩子,好像我什么都不懂,永远长不大。”中学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接触过程中,也常常听到家长的抱怨:“孩子上中学后,与我们的关系不如过去,我们的话他也不要听了。这些孩子太无情了,请老师帮助做做工作。”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与作为中学生的子女,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对待现实与未来的看法与态度也不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是正常的现象,但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使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更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