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纪晓岚 |
 |
|
 |
纪晓岚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802068698
·条形码:97878020686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青少年
·丛书名:六角丛书·中外名人传记
内容简介 《纪晓岚》讲述了:清代才子纪晓岚,名昀,乾隆时期的学界领袖、文坛宗师。他学识渊博,被乾隆赏识;他工于对句,令世人惊叹;他作《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并美。《纪晓岚》这本人物传记将带你走进纪晓岚的人生世界。
编辑推荐 《纪晓岚》是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六角丛书”的由来
印张是计算图书定价的基本单位,在图书内容、开本、印张、材料和工艺相同的情况下,每个印张的基价越离,图书的定价就越高。权威机构通过调查表明,目前市场上的单色图书定价每印张在120200元之间。“六角丛书“以每印张060元左右作为单色图书的基价,现已成为“高品质、低定价”图书的代名词。
为满足市场需求,光明日报出版社又陆续推出了以“高品质、低定价”为理念的双色版图书和彩色版图书.这些图书也统一纳入“六角丛书”系列。
如今,“六角丛书”已经成为光明日报出版社特色图书品牌之一。
目录 第1章 从“神童”到庶吉士
一 “北地伧父”出江南
二 绵延不衰的家学
三 神秘的出世传奇
四 天资聪睿号“神童”
五 家道师传长文才
六 河间才子入翰林
第2章 初入翰林展才华
一 机智风趣得君宠
二 披肝露胆两无疑
三 初执文衡惜人才
四 受命南巡纵情游
五 “文曲星”督学福建
六 父丧丁忧归故里
第3章 纪晓岚西域行记
一 漏言获罪遭流放
二 万里远行赴西域
三 谪戍边疆察民情
第4章 纂修“四库”树丰碑
一 蒙皇恩召还京都
二 重返翰林意踟蹰
迎銮献诗复官职
仕与隐难以抉择
三 荣膺“四库”总纂官
四 夙兴夜寐四库馆
读尽人间未见书
在苦中寻找乐趣
文字狱下编书难
千叟宴上出风头
第5章 阅微草堂度晚年
一 奸邪中正两分明
二 苦心孤诣著“阅微”
三 才子的生活情趣
“纪大烟袋”
平生不食鸭
喜欢收藏砚台
四 风流才子纪晓岚
五 寿终正寝谥“文达”
附录纪晓岚生平年表
……
序言 纪晓岚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中,他都备受荣宠,享誉盛名。他的文章流传后世,是清代乾嘉时期纲纪群籍、统领学界的大学者。同时他机智聪慧,深谙为官之道,是皇上身边须臾不可离的大红人。
纪晓岚是河间献县人,自幼聪颖过人,不但刻苦读书,而且博闻强记。乾隆十九年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进入仕途之后,他以才气纵横百官之中,诗文唱和中尽显机智幽默。因学问优长,方圆处世,深得皇帝宠信,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都匀知府、翰林院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四库全书》总纂官。由于纪晓岚对《四库全书》出力最大,也得益最多,备受皇上荣恩。到晚年时,官阶步步高升,位极人臣,曾多次被皇帝擢升,担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死后,谥“文达”,后人尊称他为“文达公”。
纪晓岚虽然权高位重,但为官正直清廉。在多次担任考官期间,他慧眼识珠,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英才。与许多趋附权奸、仗势戕民的官员迥然不同,他主张为政要“酌乎事势”,因势利导。他曾经上疏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奏请对被捆缚而受奸污、被杀害的妇女予以旌表。为维持边疆的政治稳定,他向朝廷建言准许边疆的单身的流民脱离原籍为民。鲁迅先生评价纪晓岚“处世贵宽、论人欲恕”。
纪晓岚最大的功业表现在文化方面,以编纂《四库全书》而著称于世。他淹通古今,博览群书,主持编纂了“函溢六千、卷逾八万”的鸿篇巨制《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最庞大的知识宝库,成为乾隆皇帝标榜文治的文化伟业,也使得纪晓岚成为乾嘉盛世文化的积极创建者。
他晚年著述的随笔体著作《阅微草堂笔记》,常常借鬼狐故事抨击社会的阴暗面,对腐儒的形象进行讽刺性的揭露,表达了他世事洞明的人生态度,现在读来仍然意趣盎然。《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异曲同工,成为古代鬼异故事小说的两朵奇葩,体现了盛世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一代宗师的才情和学识。
文摘 插图:

第1章从“神童”到庶吉士
一“北地伧父”出江南
崔尔庄哟崔尔庄,
九门九洞九关厢。
十字街头跑开马,
南菜园子立道场。
这是一首曾在崔尔庄一带广泛流传的民谣。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向来往于此地的人们叙说着崔尔庄曾经的荣盛:大道平阔,交通畅达,商贾云集,是物阜华丰的昌隆之地。
崔尔庄是什么地方?它就是被后世誉为“一代文宗”纪晓岚的祖居地。在清朝,崔尔庄名叫崔庄,隶属直隶河间府(今属沧州)献县。
献县位于河间府东南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邑,也是京畿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这御道就是从献县穿过。西汉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渤海岸边设立了河间国。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哥哥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其国都就在今献县境内。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工于整理古籍,抢救文化遗产。刘德死后,谥号为“献”,后人称刘德为献王。献县因此而得名。
在《日华书院碑记》中,纪晓岚这样概括家乡的风土民情:“献县于河间为大邑,土地沃衍,而人多敦本重农,故其民无甚富,亦无甚贫,皆力足以自给。又风气质朴,小民多谨愿畏法,富贵之家尤不敢逾尺寸,或遇雀鼠之讼,惴惴然如临战阵。”
纪晓岚曾自嘲为“北地伧父”(晋南北朝时,南人讥北人粗鄙,蔑称之为伧父),又常常说他系出江南。此话说来,自有一段家族迁徙的故事,究其原因,竟起因于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
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以“靖难”为名,举兵南进,建文帝朱允炆派兵北伐“不义之师”。两军以直隶(今河北)、山东为主战场,交战达四年之久,致死生灵涂炭,百姓深受祸殃。朱棣攻下南京后,称帝改号“永乐”。他亲率大军北上,沿途肆意杀戮,报复阻挠他南进的地方武装,使冀、鲁等地雪上加霜,再次惨遭蹂躏,致使田园荒芜,人口骤减,经济萧条。在河间一带,千里沃土变成荒野,村庄到处是断壁残垣。民国《沧州志》记载:“靖难兵起,三年之中,纵横河北数千里,杀戮几无孑遗,为前所未有之奇劫。”
朱棣稳定帝位之后,励精图治。他于永乐初年,迁都北京,遂三次下诏“迁民实畿辅”,命令从江苏、江西、山西、陕西等地,向京畿附近地带迁移百姓。
永乐二年(1404年),江苏应天府上元县居民纪椒坡,遵奉朝廷诏命,带领族人,千里迢迢奔向直隶。途中,纪椒坡曾偶遇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听说他要迁移到直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