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
 |
|
 |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3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45800621/9787545800623
·条形码:978754580062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就是李君在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以本所所收藏的张之洞文书档案为基本依据,参考第一历史博物馆所藏新政档案和中外各类资料、著作,以清末新政时期制度变革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张之洞在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对清末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对学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法制和政治体制方面,张之洞不仅在湖北身体力行,做出典范,而且对中央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主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预备立宪和体制变革》两章。
作者简介 李细珠,1967年6月生,湖南安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89、1992、1997年,先后从湖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相继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20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著有《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一倭仁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清末民初政治史、学术史与思想文化史,现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尤其是清末新政的研究。
编辑推荐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是著名史学家张海鹏领军打造学术传统,重开百年视界,再现问题热点。张海鹏序盼作者他日捧得冷猎头肉。
晚清中国,内扰外患,纲纪弛坏,积贫积弱。及至末期十年,风雨飘摇中的清廷,为革旧除弊,兴亡图存,遂于欧风弥望中,从善清流,规制方略,大施新政。当此际会,一批封疆大吏纷纷效命,各擅一方,殚精竭虑。这其中,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凭借曾兴洋务的厚积,于世道遽变中,再权衡新旧,折冲中外,而成一时翘楚,声震朝野。本著聚焦于斯,且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基石而钩沉史海,故其可称道者,即是以此个案研究映现出了那段历史的云谲波诡,更以精密的文思收揽了张氏布施新政的层层斩获与不期。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张之洞在晚清政坛的崛起
第一节 承父师辈之遗风余韵
一 乃父之言传身教
二 心仪"胡文忠公
第二节 由科举正途人仕
一 早掇巍科
二 初为士子师
第三节 从清流议政初露锋芒
一 清流本色
二 结主向用之始
第四节 以办洋务而奠基
一 出任封疆办洋务
二 第三 号地方实力派大臣
第五节 关键:应变戊戌一 庚子政局
一 权衡新旧
二 折冲中外
三 "儒臣"之崛起
第二章 主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第一节 酝酿与出台
一 新政上谕的颁布
二 窥测内意和会商各省督抚联衔
三 江、鄂商议起草与上奏
第二节 基本内容
第三节 思想渊源及其评价问题
一 张之洞的变法思想主张
二 《三折》与新政的开展
第三章 学制变革与文化关怀
第一节 厘定新学制
一 湖北学制体系的设计
二 癸卯进京始末
三 《奏定学堂章程》的出笼
四 留学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废除科举制度
一 科考改章与分科减额
二 立停科举及其补救措施
第三节 改革教育行政机构
一 专设总理学务大臣
二 学部的设立
三 学政权限问题
第四节 救时局,存书种
一 管理学部事务的举措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近代转型
一 推进工业化
二 改良农业
三 发展商业贸易
第二节 圜法币制变革
一 银元、铜元与纸钞票
二 金、银本位制之争
三 筹议通用国币
第三节 改革厘金与税务制度
一 对厘金税政的批评与改进
二 商约谈判中的“免厘加税”问题
三 厘金改为统捐
第四节 修订矿务章程
一 缘起
二 经过
第五节 对铁路政策的建言与影响
一 倡言干路建设主张
二 官办与商办之间
三 借债造路的尴尬抉择
第五章 编练新军与军制革新
第一节 西法练新军的先驱
一 练兵必"参用西法
二 从江南自强军到湖北护军
三 由师德而师日
第二节 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
一 废除武科举制度
二 创办近代军事学堂教育体系
三 派遣军事留学生和出国军事考察人员
四 为全国各省模范
第三节 军制变革的思想与实践
一 近代国家常备兵制思想
二 湖北常备军的建立
三 湖北新军与北洋新军比较
第六章 法制变革与狱政改良
第一 节 修律缘起
一 首倡修律
二 荐举修律大臣
第二节 礼治与法治之间
一 修改旧律:法理之议
二 制订新律:礼法之争
第三节 "司法独立"问题
第四节 狱政改良思想与实践
一 思想主张的系统表述
二 从试办迁善所到设立湖北模范监狱
第七章 预备立宪与体制变革
第一节 预备立宪前对宪政的理解与认识
一 《劝学篇》论民权与议院
二 "仿行?上议院与"公举"各级官员之说
三 五大臣出洋前后对立宪动议的关注与表态
第二节 官制改革的挫折及其意义
一 预备立宪"从官制入手
二 "京官少改,外官缓改
三 朝廷与地方督抚的紧张关系
第三节 预备立宪开始后对宪政的态度与举措
一 “深盼立宪之局之必成者,莫洞若也”
二 丁未进京前后对宪政的态度
三 任职宪政编查馆大臣的举措
第四节 从信息来源渠道对张之洞西学程度的估量
——以宪政思想为中心
一 新闻媒体
二 译介书籍
三 人际交往关系
第八章 结论
一 对洋务派的超越及其局限
二 作法自毙与"种豆得瓜
参考文献
张之洞研究论著索引(1900~2000)
后记
……
序言 清末重臣张之洞的传记已经出版了多本,有关张之洞的研究文章也发表了不少。学者们对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是重视的,这与张之洞在晚清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相称的。但是这些著作,对张之洞在晚清新政中的作用往往言之不深、言之不切。晚清新政时期张之洞的言论与作为,恰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李细珠博士在中山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倭仁的思想的,论文做得不错。他希望在学术上更有长进,便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来做博士后研究。我给他的建议,是把倭仁放在一边,另辟蹊径,把学问的路子拓宽一些。本所图书馆藏有张之洞裔孙张遵骝先生赠送的家藏乃祖文书档案,尚未经学者认真清理、利用过。我请他把这批档案翻阅一遍,尤其着重张之洞在清末新政中的表现,从中寻找恰当的题目。李君无言,立即埋头查阅所藏张之洞文书档案,旋即告我,这批档案确有可以利用之处。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就是李君在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以本所所收藏的张之洞文书档案为基本依据,参考第一历史博物馆所藏新政档案和中外各类资料、著作,以清末新政时期制度变革为切入点,着重考察张之洞在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对清末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对学制、经济体制、军事体制、法制和政治体制方面,张之洞不仅在湖北身体力行,做出典范,而且对中央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主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预备立宪和体制变革》两章。
文摘 插图:

一张之洞的变法思想主张
尽管张之洞在起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时征求和参考了多方面的意见,但他既是奏折的主稿者,则《三折》也主要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如前所述,这个时期张之洞的变革思想一度较为激进,但是,由于对朝廷的变法态度难以把握,以及刘坤一求稳心态的制约,使张之洞未能在奏折中完全表述这种激进的变革思想,而《三折》却与张之洞以前的稳健变革思想尤其是《劝学篇》的思想若相符合。下面我们拟对此略加分析。
张之洞的变法思想产生于甲午战争前后,而其较为系统的表述则
.是见于戊戌时期著名的《劝学篇》。另外,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之前还有的两折两电四个文献,也是张之洞变法思想的集中体现。一是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1895年7月19日)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所上的《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了九条建议:一练陆军,二治海军,三造铁路,四分设枪炮厂,五广开学堂,六速讲商务,七讲求工政,八多派游历人员,九预备巡幸之所[1]。二是同年十一月初九日(1895年12月24日)张之洞上的《遵旨议复各臣工条陈时务事宜折》,又提出十三条建议:一修铁路,二制钞币银币,三造机器,四开矿产,五折南漕,六裁额兵,七创邮政,八练陆军,九练水师,十立学堂,十一整顿厘金,十二严核关税,十三裁汰冗员。三是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1900年9月12日)张之洞在《致东京钱念劬》的电报中就日本人关于“和后如何立国”的问题提出了十七点想法:一、顽固党万不可用,二、取士改章,三、省文法,四、农工设专官,五、厘税改章,六、行印花税筹饷,七、用银元,八、各省练兵定画一章程营制,九、练兵,十、设枪炮厂,十一、派王大臣及大员子弟及京外官武官游历。
后记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是我1998~200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完成的博士后研究报告。
现在想来,我之闯入这个研究领域实在意外。大约四年前的这个季节,我又一次踏上漂泊的旅程,来到人文荟萃的京师。那天,当我第一次见到导师张海鹏先生时,先生向我介绍了本所图书馆特藏的“张之洞档案”——张之洞的曾孙张遵骝先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捐献给近代史所的一份张氏家藏档案,其藏量之丰,使我颇感惊讶。于是,我们确定了“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这个博士后研究课题。此后我的工作便主要是阅读这份档案,同时收集其他相关资料,其结果便是以这部书稿顺利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对于张先生几年来给予我学习、工作与生活上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我要特别地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本所政治史研究室主任姜涛研究员,及其他学术前辈与青年同仁,对我的研究工作和生活的关心、指导与帮助。我也应当感谢本所图书馆各位工作人员,尤其是特藏文献部的张显菊老师,他(她)们不厌其烦地为我反复提取各种图书资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我的这项研究工作可以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