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装备采购合约化质量理论研究 |
 |
|
 |
装备采购合约化质量理论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118056545/9787118056549
·条形码:97871180565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装备采购研究
内容简介 《装备采购合约化质量理论研究》既可作为装备机关、装备研究院所、军事代表的参考书,又可作为装备研制、生产、使用部门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各类装备采购培训班、研讨班的参考书。面向装备采购,提出了装备质量的新理念——合约化质量,即合同对质价关系约束下的群体性主观质量,并重点是从经济和法理两个层面,对合约化质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第一,探讨了装备质量的概念周延性、形成市场特征、效用特殊性、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第二,阐述了合约化质量的概念内涵、相关关系、验证性和理论渊源等内容;第三,构建了合约化质量的认知模型,提出了“顾客成熟度”概念;第四,研究了合约化质量的运动规律,包括生成机理、效用机理、履行机制等内容。
编辑推荐 《装备采购合约化质量理论研究》讲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合同对质量约束的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需要,是装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是装备发展客观规律不断被揭示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采购实行的是合同制,合同是落实具体采购项目的载体、是质量保证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实践问题的提出
1.1.1 装备采购的本质特征——装备质量形成的不确定性
1.1.2 装备采购的失效关键——现行价格制度的诸多弊端
1.1.3 装备采购的根本问题——质量价格关系的不和谐性
1.2 研究主题的确定
1.2.1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谐管理理论
1.2.2 和谐主题的确立(研究主题的确定)——合约化质量管理
1.3 研究内容的确定
1.3.1 和则与谐则体系的构建
1.3.2 和谐管理机制——合约化质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与章 目结构的关系
1.4 研究合约化质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4.1 研究的必要性——“合约化质量”的客观需求
1.4.2 研究的可行性——“合约化质量”的现实基础
1.5 研究方法的说明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装备质量的特性
2.1 装备质量概念的周延性
2.1.1 标准中的质量定义与内涵
2.1.2 学者研究中的质量内涵
2.1.3 本节界定的装备质量的内涵
2.2 装备质量形成市场的特点
2.2.1 装备市场结构的特点
2.2.2 装备市场政府管制的特点
2.2.3 装备市场机制的特点
2.3 装备质量效用的特殊性
2.3.1 装备质量效用的构成
2.3.2 使用价值的对抗性
2.3.3 使用价值磨损的精神性
2.3.4 外部效应的非公众关注性
2.3.5 内部效应的风险独担性
2.3.6 最终检验的难验证性
2.4 装备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
2.4.1 存在搞好质量动机的假设
2.4.2 认识能力局限的存在
2.4.3 质量特性与质量规则的认识
2.4.4 对标准与规范的认识
2.4.5 对差错/瑕疵/缺陷/责任的认识
2.4.6 装备质量可以直接产生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合约化质量的概念确立
3.1 合约化质量的理论背景
3.1.1 质量概念方面的文献综述
3.1.2 质量运动关系与运动规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3.1.3 质量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文献综述
3.1.4 文献综述的启示
3.2 合约化质量概念的内涵
3.2.1 定义及相关关系
3.2.2 前提、核心、宗旨和本质
3.2.3 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3.2.4 合约化质量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3.3 合约化质量的特性
3.3.1 主观评价与客观存在的一致性
3.3.2 结果的有效性与过程的可持续改进性
3.3.3 质量信息的非对称性与合同的激励作用
3.3.4 质量风险与质量责任的法理性
3.3.5 认知的主观限定性与内涵构成的广义性
3.4 合约化质量概念的验证性
3.4.1 一致性——认识论与发生论的统
3.4.2 科学性——理论提高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3.4.3 公认性——公认的主词在公认的限定词下
3.4.4 普适性——来源于一般意义上的特殊
3.5 合约化质量的理论渊源
3.5.1 合约化质量的理论基础
3.5.2 合约化质量的理论核心
3.5.3 合约化质量的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合约化质量的认知原理
4.1 顾客价值与顾客成熟度
4.1.1 顾客价值的构成
4.1.2 顾客价值的形成机理
4.1.3 顾客成熟度概念的提出
4.2 合约化质量的认知模型
4.2.1 构建合约化质量认知指标体系的原则
4.2.2 顾客满意指数(CSI)测评模型
4.2.3 。合约化质量的认知(结构)模型
4.2.4 合约化质量的认知(度量)模型
4.3 合约化质量中的客观质量构成维度
4.3.1 客观质量的总体构成
4.3.2 产品质量的构成维度
4.3.3 用户支援质量的构成维度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合约化质量的运动规律
5.1 质量合同的生成机理
5.1.1 质量合同的产生原因
5.1.2 质量合同的静态设计机理
5.1.3 质量合同的动态设计机理
5.2 效用机理一: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下的监督机理
5.2.1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与博弈论的应用
5.2.2 装备采购中非对称信息的隐蔽模式
5.2.3 装备采购中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
5.2.4 所建立的博弈模型与装备采购实践特点的相关关系
5.2.5 个案研究:隐蔽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
5.2.6 产品内部性问题——质量缺陷
5.2.7 质量合同弥补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机制缺陷
5.3 效用机理二:基于显性质量成本的价格激励机制
5.3.1 质量成本在现行定价模式中的隐含
5.3.2 质量成本的隐性构成与显性构成
5.3.3 基于显性质量成本的装备定价成本模式
5.3.4 合约化质量的直接激励作用
5.3.5 基于显性质量成本的有限激励价格模式下里程碑付款机制
5.4 质量合同履行的法理约束机制
5.4.1 质量合同的适用法则
5.4.2 质量合同的履行机理
5.4.3 质量合同履行中的制衡机制
5.4.4 质量合同履行的法理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果的总体说明
6.2 创新点的说明
6.2.1 研究了装备质量的生成特性
6.2.2 界定了合约化质量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理论渊源
6.2.3 构建了合约化质量的认知结构模型及其客观质量维度模型
6.2.4 分析了合约化质量的运动规律
6.3 继续研究的方向
6.3.1 认知模型的构成维度与权重的案例研究
6.3.2 质量规则的激励理论
致谢
……
序言 装备质量工作是军队质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武器装备质量,是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争胜负的大问题;保质量,就是保安全、保战斗力、保胜利。”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这表明,装备质量工作是装备建设的一项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示,确保军队质量建设扎实推进的高度,来看待装备质量工作,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抓好装备质量工作。
经验表明,装备建设坚持什么样的质量理念,对装备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质量理念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合同对质量约束的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需要,是装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是装备发展客观规律不断被揭示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采购实行的是合同制,合同是落实具体采购项目的载体、是质量保证的重要依据。质量要求的主体是军队,质量的形成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军工企业,只有通过装备采购合同,来引导和激励军工企业自觉地保证质量、提高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质量。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绪论
诚然,“安全”与“发展”是任何国家都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安全是由国防来保障的,国防实力的强弱,体现在部队的战斗力上,即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作战能力上。所以,装备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防实力构成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
的确,实现装备的“管用、好用、耐用、省用”,是确保军队“打得赢”的关键。然而,装备的管用——性能先进、好用——使用方便快捷、耐用——可靠性高并维修性好、省用——可保障性好并寿命费用低,正是装备质量的具体体现,因此,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装备质量就是军队战斗力。
装备,是指用以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器材的统称,是军事装备、武器装备的简称。本文所指的“装备”是指用以实施和保障军事行动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常规大型武器系统的统称,主要指国家武装力量编制内的飞机、军舰、导弹等主装备及其综合保障资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