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第2版) |
 |
|
 |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11401618
·条形码:9787511401618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丛书
内容简介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第2版)》介绍了危险化学品事故管理的理论、法律法规和应急救援方法,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概念、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成因及其特点、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方法、各类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扑救和救治技术、事故后的调查分析等,同时提供了一些典型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以及全国各地中毒控制中心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网络的联系方法。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第2版)》可供从事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师生和相关培训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
编辑推荐 《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理与应急预案(第2版)》: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丛书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
1.1.1 爆炸品
1.1.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1.1.3 易燃液体
1.1.4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1.1.5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1.1.6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1.1.7 放射性物品
1.1.8 腐蚀品
1.2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定义
1.2.1 事故的定义
1.2.2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定义
1.3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
1.4 危险化学品事故致因和发生机理
1.5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判别与分类
1.5.1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判别
1.5.2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型
第2章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其系统
2.1 应急救援预案的必要性
2.2 国内外重大事故应急系统简介
2.2.1 我国重大事故应急系统简介
2.2.2 美国重大事故应急系统简介
2.2.3 欧洲重大事故应急系统简介
2.2.4 澳大利亚重大事故应急系统简介
2.3 应急救援预案的体系及运作
2.3.1 应急救援预案分类
2.3.2 应急救援预案的组织和结构
2.3.3 应急救援预案系统的运作
2.4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2.4.1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
2.4.2 成立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小组
2.4.3 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注意事项
2.4.4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
2.5 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2.5.1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指导思想
2.5.2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基本任务
2.5.3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准备及实施
2.5.4 演习的组织与准备
2.5.5 成立演习委员会
2.5.6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组织机构与装备
2.5.7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实施
2.6 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估
2.6.1 评估
2.6.2 评估报告
第3章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及扑救
3.1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
3.1.1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的指导思想
3.1.2 针对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
3.1.3 针对泄漏和聚集爆炸的预防措施
3.1.4 火源的管理与控制
3.1.5 物料的管理及设备的特点
3.2 危险化学品事故扑救
3.2.1 可燃液体事故扑救
3.2.2 压缩和液化气体事故扑救
3.2.3 爆炸性物品事故扑救
3.2.4 遇湿易燃物品事故扑救
3.2.5 毒害品、腐蚀品事故扑救
3.2.6 易燃固体、易燃物品火灾事故扑救
3.2.7 氧化剂和有机氧化物事故扑救
3.3 典型化学反应事故扑救
3.3.1 氧化化学反应事故扑救
3.3.2 还原化学反应事故扑救
3.3.3 硝化化学反应事故扑救
3.3.4 氯化化学反应事故扑救
3.3.5 磺化化学反应事故扑救
3.3.6 重氮化化学反应事故扑救
3.4 几类化工单元操作事故的扑救
3.4.1 加热事故的扑救
3.4.2 冷却、冷凝、冷冻事故的扑救
3.4.3 筛分、过滤事故的扑救
3.4.4 粉碎、混合事故的扑救
3.4.5 物料输送事故的扑救
3.4.6 干燥、蒸发与蒸馏事故的扑救
3.4.7 吸收事故的扑救
3.4.8 液液萃取事故的扑救
3.4.9 结晶事故的扑救
第4章 事故区人员救援及医院救治
4.1 现场医疗救护及自救
4.1.1 现场人员自救互救基本方法
4.1.2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
4.1.3 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创建流动便携式ICu
4.2 医疗护送及救治
4.2.1 医疗护送
4.2.2 医疗救治
4.3 危险化学品的中毒急救
4.3.1 常用中毒急救方法
4.3.2 急救的具体实施
4.3.3 常见危险化学品中毒急救措施
4.3.4 常用的特效解毒药物
4.4 化学烧伤
4.4.1 化学烧伤的早期处理原则
4.4.2 烧伤面积和深度对判断预后的作用
4.4.3 创面初期处理及植皮
4.4.4 危险化学品烧伤特征及救治
4。5其他救治方法
4.5.1 氧疗法
4.5.2 光量子血液疗法
4.5.3 血液透析疗法
4.5.4 血液灌流疗法
4.5.5 输血或换血疗法
第5章 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5.1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抢险的程序
5.1.1 接报
5.1.2 调集抢险力量
5.1.3 设点
5.1.4 询情与侦检
5.1.5 隔离与疏散
5.1.6 防护
5.1.7 泄漏处理
5.1.8 现场洗消
5.1.9 火灾控制
5.1.10 撤点
5.2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理
5.2.1 火灾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5.2.2 爆炸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5.2.3 泄漏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5.2.4 中毒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5.2.5 化学灼伤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5.2.6 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应急处理
5.3 事故的调查
5.3.1 事故调查的目的
5.3.2 事故调查的技术
5.4 事故分析技术
5.4.1 事故分析的概念
5.4.2 事故分析技术分类
5.4.3 事故分析的理解
5.4.4 事故分析中的危险接触源
5.4.5 事故分析的过程
5.5 事故分析方法
5.5.1 事件树分析(ETA法)
5.5.2 事故树分析(FTA法)
5.5.3 事故动态循环分析方法
第6章 事故管理
6.1 伤亡事故管理概述
……
第7章 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
附录
参考文献
……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化学化工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重大事故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事故也不断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环境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危险化学品事故呈明显下降趋势。2006年,全国发生危险化学品各类伤亡事故154起,死亡266人;2007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84起、死亡133人,同比减少44起、75人,分别下降34.4%和36.1%;2008年比2007年事故数和伤亡人数又分别下降5.2%和2.5%。但是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很高,尤其是重特大事故屡见不鲜。2007年5月11日,河北沧州某化工厂TDI车间硝化装置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80人受伤,其中14人重伤,厂区内供电系统严重损坏,附近村庄几千名群众疏散转移;2007年11月27日,江苏某化工公司重氮盐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2008年6月12日19时40分,云南省昆明某化肥有限公司在脱砷精制磷酸试生产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6人死亡,29人中毒;2008年8月26日广西某维尼纶厂有机车间发生的爆炸事故共造成20人死亡,事故还造成周围3公里范围内18个村庄的11500名群众紧急疏散。
本书是《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多年从事化工产品研究开发和教学实践,针对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频繁发生的特点而编写的。
文摘 插图:

1.1.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1.1.5.1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此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以下两种:(1)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2)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1.1.5.2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危险特性
(1)氧化剂遇高温易分解放出氧和热量,极易引起燃烧爆炸。特别是有机过氧化物分子组成中的过氧基很不稳定。易分解放出原子氧,而且有机过氧化物本身就是可燃物,易着火燃烧,受热分解的生成物又均为气体,更易引起爆炸。所以,有机过氧化物比无机氧化剂有更大的火灾爆炸危险。
(2)许多氧化剂如氯酸盐类、硝酸盐类、有机过氧化物等对摩擦、撞击、振动极为敏感。储运中要轻装轻卸,以免增加其爆炸性。
(3)有些氧化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腐蚀性。例如铬酸酐、重铬酸盐等既有毒性,又会烧伤皮肤;活性金属的过氧化物有较强的腐蚀性。操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4)有些氧化剂与其他氧化剂接触后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放出大量热而引起燃烧爆炸。如亚硝酸盐、次亚氯酸盐等遇到比它强的氧化剂时显示还原性,发生剧烈反应,所以各种氧化剂亦不可任意混储混运。
1.1.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是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该类物品具有火灾危险性,从列入有毒与有害物品管理的物品分析可以看到,约90%的都具有火灾危险性。其特性表现如下:
(1)遇湿易燃性。无机毒害品中金属的氰化物和硒化物大都本身不燃,但都有遇湿易燃性。如钾、钠、钙、锌、银等金属的氰化物(如氰化钠、氰化钾),遇水或受潮都能放出极毒且易燃的氰化氢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