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

2011-01-0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 去商家看看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 去商家看看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3100180/9787303100187
·条形码:97873031001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分为四章。而根据特定阶段话剧文学的具体发展状况,每章又分为五节。五节中,至少会用一节的篇幅对该阶段的历史语境、理论论争、话剧活动作以概述,其余几节则致力于以潮流、现象为分类依据的剧作家的评介与话剧文本的分析。由此,《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力图以作品为中心,兼顾文艺政策的影响、戏剧观念的变革以及话剧活动的状况,对当代话剧文学的发展历史做出较为全面的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在每个发展阶段,因时代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当代话剧文学创造过辉煌,也遭受过厄运,既产生了诸多传世佳作,也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它的所有成绩,必将成为日后话剧发展的艺术资源,而它所面临过的困境,想必也能够为创作者们避免重蹈覆辙提供精神的、艺术的标示。
编辑推荐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当代话剧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
第一节 潜在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各种题材的话剧创作
第三节 文艺政策与戏剧观念的影响
第四节 历史认同与现实警示
第五节 “京味儿”话剧的奠基者——老舍

第二章 中国当代话尉的探索时期(1977-1989)
第一节 复苏与探索
第二节 实验话剧的艺术实践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坚守
第四节 现实主义的流变
第五节 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收获

第三章 中国当代话剧的转型时期(1990-1999)
第一节 回归日常的个人话语
第二节 拒绝宏大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观念嬗变的历史剧
第四节 导演中心的先锋话剧
第五节 悖论中的精神追问与荒诞体验

第四章 中国当代话尉的多元共生时期(2000一2007)
第一节 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生态
第二节 喜剧的兴盛
第三节 改编与重构盛行
第四节 理论建设与戏剧活动
第五节 启蒙者的失语与甦生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中国当代话剧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
第一节 潜在中心地位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新时代的新风貌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五六十年代,反映时代风貌、通过舞台演出来直观地表达政治激情和鼓舞群众热情的话剧,成为备受青睐的文艺样式,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潜在中心。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前17年里,由于运动、斗争的频繁与文艺政策的时松时紧,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话剧的发展相当曲折。以1957年“反右”斗争为界,前17年的话剧呈现出从曲折上升到在挣扎中下滑的发展态势。所谓“曲折上升”,指的是“反右”斗争前虽然话剧创作的总体质量不高,但在对人性的挖掘与艺术探求上,还处于上升阶段,除居于主流的歌颂性剧作,还出现了讽刺喜剧和“第四种剧本”现象。剧坛还容许不同的艺术见解与艺术类型的存在。而在“挣扎中下滑”是指“反右”斗争开始后,艺术批评渐渐升级为政治批判,尽管中央曾做出了“纠偏”、“松绑”式调整,但剧作家们已经如履薄冰,除了在历史题材上稍有发挥、在思想教育上偶有新意外,这一阶段话剧的精神艺术品格呈整体下滑之态。
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源于政治权力对文艺创作的干预。在前17年里,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影响着剧作家的文学观念、艺术倾向,也左右着剧作的取材、创作方法。除1952-1953年、1956-1957年、1961-1962年等间歇期,由于文学观念与政策有所调整,话剧创作享有短暂的、相对的自由外,以消除差别与分歧为目的的政治运动的努力总是有效的——前17年话剧总体上表达的是相近的乐观情绪,运用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以歌颂、肯定为方向,以塑造英雄人物为目标的艺术方法。
后记 经过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就要付梓了。本书分现代、当代两卷。
现代卷是作者在专著《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完成于1989年,1990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经过近20年的检验,无论从教学实践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其价值都获得了证明。重新补充、完善这样一部著作,并接续其后的当代研究,从而形成对百年话剧的整体研究,是学术界与写作者的共同心愿。于是,我们有了撰写当代卷的构想。当代卷作者谷海慧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攻当代话剧,博士毕业后的教学、科研,以及目前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也始终以当代话剧研究为中心,眼前的书稿即其等待被检验的、近年科研成果的总结。
总体上说,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本着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了三条写作线索。
第一条为创作线索。由于我们研究的是“话剧文学”的发展历史,剧本创作情况自然最为我们所关心,也自然是本书写作的重中之重。在创作线索的牵引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本解读。第二条是影响线索,即对不同时段里影响创作的重要因素的寻找与分析。为发现与呈现这一条线索,我们做了很多历史资料的阅读与梳理工作,力求达到对历史语境的最大还原。这一点在现代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三条乃学理线索。本书格外关注百年来有关戏剧艺术本体的讨论。从南开新剧团、民众戏剧社等剧团的新剧理论到“文学革命”中的旧剧改良,从西方戏剧理论的传播到余上沅、洪深、田汉等人的本土戏剧理论建设,从历史剧的讨论到戏剧观的争鸣,从第二度西潮东渐到21世纪初的话剧“民族化、政治化”论争,对理论探讨的重视,显示的是我们对话剧本体建设的关注与期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