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2011-01-0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去商家看看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去商家看看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页码:4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34753295/9787534753299
·条形码:97875347532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

内容简介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是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哲海所写论述儒家文化的著作,先后出了英文版和德文版,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东西方哲学》、《中国书评》先后发表多篇评论性文章,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该书依据雅斯贝尔斯的轴心说理论将中国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的范围内加以考察,从而得出了比中国学术界在传统研究方法中更为有说服力的结论。
编辑推荐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最主要的目标是重构中国“轴心时期”(约为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特别是早期儒家学派的伦理学。作者不打算像通常在许多著名的中国思想史著作中所看到的那样,将不同的思想家按照年代顺序来进行叙述,而是把古代中国的道德思想置于系统性的框架中加以讨论。《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是以劳伦斯·科尔伯格的认知演进论为基础,并加以系统性的改造;借由个别题目的探讨,让中国轴心时期之道德思维的形成结构足以彰显,而视之为早期的“启蒙纪元”。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1章 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当前意义

第2章 西方对中国伦理学的诠释角度
A.思维模式
B.语言结构
C.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
D.宗教信仰

第3章 方法论层面的思考
A.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期理论
B.科尔伯格的认知演进论

第4章 前儒家时代的遗产
A.对家族主义的首次超越
B.政治互惠的期盼
C.法律的影响与动机论罪说
D.天的信仰
E.天下的观念
F.自我的发现

第5章 中国道德哲学出现的背景:传统伦理的瓦解

第6章 家庭与孝道
A.奉养之孝
B.顺从之孝
C.劝谏之孝

第7章 国家
A.理论:国家存在的正当性
B.实践:士人的顺与逆

第8章 家、国之冲突及其悲剧问题

第9章 后习俗原则的追寻
A.“道”与“一”
B.友谊
C.分寸、中庸与和谐
D.义

第10章 仁
A.仁与礼的关系
B.“人”的概念
C.仁的诠释之一:爱、亲情、怜悯
D.仁的诠释之二:尊重他人
E.仁的诠释之三:推己及人的金律

第11章 道德人格
A.抉择的能力
B.判断的自主与行为的自律
C.自尊与自强
D.自省、诚意与自觉
E.罪感、惩罚、羞耻与侮辱
F.德行的回报:声誉名望与心灵愉悦

第12章 责任的问题

第13章 为道德寻找基础
A.宗教的作用
B.孟子的天性论
C.荀子的理性主义
D.宇宙论

第14章 非儒家学派
A.墨翟的功利主义
B.杨朱的享乐主义
C.道家的自然主义
D.法家的法治主义

第1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书目
A.先秦至汉代之典籍暨历代史书
B.其他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知道中国,不自今日始,回溯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共有五次高潮。文明交流的深度、广度也是近代超过古代。
中外文化交流,也循着文化交流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一方。文化低的一方则比较容易成为接受者。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往往是施与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期。其间也有双方文化水平相当,接触后发生冲突,然后各自吸收有用的,并使它为我所用的情况。这种水平相当的交流,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收到互相融会、双方受益的效果。进入近代,中国科技领域在国际不再领先,往往借助外来文化补充自己的不足。明中期,如天文、历算,往往学习西法,这就是中国接受外来文化的又一个实例。
文化交流、交融、吸收、互补,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只有国力充实、文化发达、科学先进的情况下,才可以在交流中采取主动,吸取其可用者为我所用。
文摘 这种信念不但使儒家和道家的学说有所区隔,而且也与着眼当前、敌视传统的法家学说并不相同。
然而理性于历史中不断得以展现的这个事实,在孔子的眼里已不再意味着人们可以深信不疑地依赖熟悉的伦理生活,而是还需要通过内在的道德基本立场来予以支持和补充。这种道德内在化在孟子那里达到了顶点,而苟子则使其有所倒退,但是后者并非单纯地恢复习俗和规范之权威而加以替代。对荀子而言,这种权威的存在只是反驳孟子的一项论据。不过,他并不是要排斥孟子的先天论,而有利于仅从政治或传统之角度对道德和习俗的认可——如果荀子真的是这种居心,我们就永远无法理解他对自主判断和自律行为的坚定拥护。正好相反!苟子认为传统乃是人类理性努力的结果,所以是合乎理性的。虽然这主要指的是古圣先贤,但是这些人只不过是人类特有之普遍理性的化身。苟子强调,所有的人在出生时都只是具有相同欲求和天性的“小人”。但是只要努力修养,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今使涂(途)之入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熟)察,加日县(远)久,积善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照这样看来,苟子并非意图对确保秩序的权威加以赞美,而是强调其中所代表的人类理性,他真正关心的是理性,而非历史。道德之形成乃是思考与学习的成果——这不只是就人类整体演进而言,也涉及个体的发展,不仅圣人如此,而且每个人都一样。
后记 罗哲海先生的这本书终于出版了,这本书也许是"国际汉学书系"中组稿最早、出版最晚的书。北大的陈来教授将这本书推荐给我时是1997年。他告诉我,这是本好书,希望我找人翻译出版。其实,1995年我在德国访问时就在法兰克福大学拜访过他,那时他还是汉学家张聪东教授的助手。现在有陈来教授的推荐,我自然对书的学术质量是完全放心的。不久,我就托我的同窗好友王健找人翻译,她是作朱熹哲学研究的,对中国哲学史圈子中的学者比较熟悉。记得是在一个深冬的下午,天灰沉沉的,王健陪着她的师兄陈咏明来到我家。咏明寡言,显得很腼腆。王健说他是宗教所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中英文最好的,也曾翻译过两本书,而且文采很好。我一下想起了一本名为《走进上帝的世界》的书,作者好像就是咏明,文笔很好,给我的印象很深。这样你来我往,在他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成了朋友。
大约是在2001年的春天,咏明带着厚厚的一摞稿来到了我家。作为一个读书人,我知道完稿是一件最高兴的事。那天我们谈得很畅快,在家门口的小店里喝了两盅,从朱熹到耶稣无所不谈,直到很晚小店快要打烊我们才离开。路灯下,他拖着长长的背影走了。2005年我从德国访问回来,王健告诉我咏明已经驾鹤西去。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呆了,他才四十多岁啊!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