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师的轨迹 |
 |
|
 |
大师的轨迹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11280768/9787111280767
·条形码:97871112807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解读德鲁克
·外文书名:World According to Peter Drucker
内容简介 《大师的轨迹》内容简介:发明了管理的人,让管理成为一门学问。德鲁克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怎样完成这一伟业的?尼克松曾说道:彼得·德鲁克说,现代政府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带动工资飞涨,一是引发通货膨胀。而我们行政部门的目标,就是要证明他是错的。德鲁克如何与美国政府水火不容?目标管理,全力以赴,自我反省。德鲁克的招牌管理理念是怎样形成的?企业存在惟一正确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创造顾客。难以想像的理论,德鲁克是怎样思考的?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小传(1909—2005)管理学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和经济学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记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被出版成二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9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媒体推荐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春花
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目标管理的创建者,他在市场、创新、变革、战略、知识管理、21世纪管理者的挑战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不但影响着美国企业和美国的管理者,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和管理者。
——通家之道咨询公司首席顾问,沃尔沃前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 吴瑜章
编辑推荐 《大师的轨迹》:管理生活化的经典之作——他为何能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近百年的思想轨迹 20世纪管理的演进史
成长的背景 生命的淬炼 思想的孕育 治学的历程 智慧的展现 教学的热情 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致谢
前言
第1章 与众不同的教育背景1
第2章 我靠写作维生18
第3章 追求新社会34
第4章 深入通用汽车公司51
第5章 20世纪的动乱根源73
第6章 发明管理的人106
第7章 不连续的年代138
第8章 携带自己的开山刀160
第9章 上帝不需要管理顾问
……
序言 彼得,德鲁克是发明(或率先提出)最多且最具有影响力的管理理论大师,更是许多管理创见的先驱者一至少包括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民营化。顾客导向与创造并满足顾客。高层经营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结构追随策略。效能与效率。坚守本行。国际分工。内部创业。世界购物中心。知识工业与知识工作者。分权化。信息社会与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扁平化再扁平及后资本主义社会等观念。。
《大师的轨迹》一书,与其说是德鲁克近百年的思想轨迹,倒不如说是20世纪一部“管理”的演进史更为贴切。该书作者以其记者特有的敏锐度,加上丰富的阅历,鲜活地呈现出德鲁克的原始风味与真实的面貌,更以中肯而冷静的剖析,深入浅出地点出了“德鲁克精神”,其涉猎之广。着力之深。贯穿之厚。用心之最,着实是一本“旁观者中的旁观者”,更是一本“自己会说话”的写实作品。
作者从各个角度来探索德鲁克的世界:从孩童成长的背景。
生命的淬炼。思想的孕育。治学的历程。智慧的展现。教学的热情。咨询的能耐及对人类真诚的终极关怀。读完这本书之后,读者不难探究这位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师中的大师”的“内心世界”。
在大师的“内心世界”里,我们发观他的教育背景极其罕见而特殊。或许是父母有意的安排,家中常聚集了一时的俊彦,就时事。医学。音乐。文学。数学。哲学。戏剧等进行辩论,使得他几乎每天都沉浸在智慧的殿堂,吸收到许多极为深奥的知识,更由于德鲁克的博闻强记,陶冶出其日后独特的写作风格。无独有偶,小学老师埃尔莎小姐(MissElsa)倡导的“实际学习成果的比对”,孕育出德鲁克“目标管理”的雏形。而音乐家威尔第追求一生完美的境界,也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精神圭臬。而身为他上司的埃里克·东布罗夫斯基(ErichDombrowski)在硷讨过去半年的工作绩效时,对于表现差的部分,则以“严厉批评”的态度对待之。从此,德鲁克每年夏天都会抽出两周时间,以埃里克的方式。彻底检讨过去一年来的工作绩效,用这种方式“为自己打分数,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好的自我发展方法……”这几位伟大导师的熏陶与启发为德鲁克的成长过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20岁起,写作就成了他所有的工作。至此,每当有人间到他的职业时,他总是据。实以对:“我靠写作维生”。
德鲁克的作品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探讨社会结构与分析政治领域的著作,第二类是管理专论,第三类是提供经理人实务上的建议的著作。另外,他还写了两本小说。真可说是既长寿又多产的畅销书作家。
文摘 所幸在这几年当中,尚有二位老师给德鲁克留下了深刻印象。13岁时,一位“颇能启发学生的宗教学老师”,给德鲁克上了一堂令他终身受益的课程。他要求每一名学生说出,希望将来过世后,最令后代人怀念的是哪一点。他们当然答不出来,因为当时他们都太年轻了。老师笑着说道:“我并没有期待你们能答复这个问题,但如果你们到了50岁时仍然没有答案,就表示你们白活了。”从那一天起,德鲁克时时刻刻在想这个关乎到人一生生存意义的严肃课题,并穷其毕生之力寻找适切的答案:“我经常询问自己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引导我不断做自我更新一因为这样会强迫我把自己看成另外一个人,也就是我能‘变成’的那个人。”
德鲁克一直想到外面的世界去增长见识。完成拉丁语高级中学的学业后,德鲁克立刻动身离开他的出生地维也纳。维也纳是昔日奥匈帝国的首都。奥匈帝国国土十分辽阔,西邻阿尔卑斯山脉,东与俄罗斯接壤;国内人种十分复杂,总共有5000万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维也纳成了泰勒(A.J.P.Taylor)笔下的:“一个国土紧邻阿尔卑斯山脉、人口只有650万的小国首都。过去的帝国统治者发动了战争,却由这个小国承担战败的苦果。尽管如此,维也纳仍活在过去,市民仍沉湎于‘战前’的美好时光。”泰勒描述道:“维也纳像极了巴黎,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说德语,而餐厅比巴黎的更大,人民看起来更快乐些。”“这里的人谈的都是1914年以前的生活。”德鲁克回忆道:“我就像被一群死火山包围住一样……”德鲁克并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思,和弟弟一样直接进入大学(或许是医学院)就读,而是到汉堡做一名实习生。这个决定让他的父亲感到非常失望。“我待在‘学校’的日子已经够长了。既然已经是成年人了,就应该到成年人的世界去闯闯看。我从来就不喜欢年轻的感觉,而且不爱与心理上一直停留在青少年时期的人为伍。我想当时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这种心态。”那时他只有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