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操作指南 |
 |
|
 |
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操作指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9390/9787010079394
·条形码:97870100793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操作指南》是一部学习、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知识读本。全书回顾了我国医改30年的基本历程和经验教训,阐释了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基本内容,为落实新医改方案提供了系统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基本内容是:树立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重点、以医生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依托免费基本药物、全科医生制度,构建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完善健康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医生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拥有家庭医生、人人免费享有基本医疗、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有效地保障国民身体健康。
《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操作指南》通俗易懂,对各级政府部门、有关机构、各级干部、广大医务工作者、广大国民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新医改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越,男,山东寿光人,1967年5月生于山东济南。198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士。1994年至2000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获行政法学硕士、行政诉讼法学博士。毕业后考入国务院法制办工作,曾任协调司监督处助理调研员、复议处副处长,行政复议司综合处处长,现任行政复议司地方处处长。参与编著法学教材、法律释义多部;参加司法部、教育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级课题多个。著有《英国行政法》、《行政复议法学》、《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适用指南》、《行政应诉工作指导》、《中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读本》等。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行政法学研究》、《中国律师》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媒体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所确立的新医改方案,解决了认识问题、原则问题、目标问题,也提出了要通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方案,并对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作了部署。但总的看来,《意见》描绘的蓝图还比较原则,具体运转体制机制的设计还比较抽象,需要进一步的实施细则予以通俗化、具体化,以增强可操作性。
撰写本书,旨在为落实新医改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出法学者的应有贡献。
——张越
编辑推荐 《人人享有健康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操作指南》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重点,以医生为核心,人人拥有家庭医生,常规就医无经济压力,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
目录 第一章 医改30年简要回顾
一、医改30年的基本历程
二、医改30年的主要特点
三、医改30年的经验教训
四、30年医改的核心认同
第二章 新医改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以健康为中心
二、人人享有基本健康保障
三、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
四、家庭医生制度
五、三级转诊制度
六、基本药物制度
第三章 新医改方案实施细则基本结构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目标
三、考核指标
四、人人拥有家庭医生
五、三级转诊体制
六、基本药物制度
七、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
八、立法对策
九、实施细则的初步论证
第四章 以健康为中心
一、健康概念的重新界定
二、健康价值的重新发现
三、健康水平的评价与测量
四、健康生存的理想图景
五、理性审视生死的价值
六、医疗功能的理性评估
七、医事行为的重新定位
八、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
九、大力推行健康教育
第五章 以预防为中心
一、预防为主的美好回忆
二、医学目的的再认识
三、对疾病的重新审视
四、对患者的重新定位
五、疾病的判断标准
六、疾病的影响因素
七、嗾病与人类行为
八、可选择的预防策略
第六章 人人拥有家庭医生
一、百姓涉医常见的20个疑问
二、疑问的根源是信息严重不对称
三、释疑解惑需要一个贴心人
四、这个贴心人就是家庭医生
五、家庭医生按实际聚居人口配置
六、百姓初诊距离不超过1000米
七、每1000人拥有1名家庭医生
八、家庭医生服务区按人口密度分类
九、家庭医生在自己的服务区安家
十、家庭医生的工作关系
十一、家庭医生与社区的结合
十二、家庭医生的薪酬构成
十三、家庭医生的工资标准
十四、工资标准的议价机制
十五、工资标准的决策体制
十六、居民登记选择家庭医生
十七、不登记不影响居民就诊
十八、对登记活动的管理
十九、家庭医生的12项基本职责
二十、家庭医生的最短服务年限
二十一、家庭医生的三重考核
二十二、家庭医生的配套制度
二十三、家庭医生的制度价值
第七章 普遍推行三级转诊制度
一、医疗机构的分级
二、转诊机构的分类
三、转诊机构分立的理由
四、转诊医院的设立
五、全科诊所的设立
六、转诊医生的来源与淘汰
七、转诊医生的收入构成
八、三级双向转诊流程
九、转诊纠纷的裁决机制
十、三级转诊的费用负担
十一、自费就诊的收费标准
十二、三级转诊的竞争机制
十三、三级转诊的合作机制
第八章 免费享用基本药物
一、药价虚高困扰全民
二、国家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则要求
三、基本药物制度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
四、基本药物免费与免费基本医疗
五、基本药物的遴选体制
六、生产配送的全国招标
七、直接配送到终端用户
八、基本药物的利用机制
九、其他药品管理的政策措施
第九章 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
一、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的定位
二、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的定性
三、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四、与商业医疗保险的衔接
五、基本健康保障的内容
六、资金来源
七、居民缴费
八、盈余控制
九、财政补贴
十、自有资产收益
十一、资金全国统一调度使用
十二、资金支出项目
十三、转诊服务的报销水平
十四、政府主导的主要体现
十五、成本约束的指导思想
十六、基本公平的保障水平
第十章 医生培养及就业体制的转变
一、医生的通用培养历程
二、培训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三、拓展医学教育的资金来源
四、调整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
五、大力普及全科医学教育
六、发展全科医学的政策手段
七、引导医学毕业生的分布
八、医生的五种职业选择
九、带教医生
十、专科医生
十一、私人医生
十二、家庭医生的储备
十三、家庭医生的竞争性配置
十四、家庭医生的补缺安排
十五、家庭医生的选拔性培养
十六、乡村医生的培训提高
十七、家庭医生的更新换代
十八、家庭医生工作岗位的设置
十九、家庭医生服务区的设置标准
二十、家庭医生服务区的设置程序
第十一章 以医生为核心的医患关系
一、敦睦医患关系要靠制度
二、医生的角色定位
三、医疗服务的质量判断
四、病人的虚拟权利
五、病人可以有限获得的权利
六、病人不太可能实际享受的权利
七、公民健康权的确立
八、要求家庭医生随叫随到的权利
九、享受免费基本医疗的权利
十、急诊权
十一、要求及时转诊的权利
十二、自费就医的权利
十三、自费病人的礼让义务
十四、礼让义务是公平的体现
十五、礼让义务存在的理由
十六、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第十二章 公立医院的改革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难度
二、大型公立医院改革尤其困难
三、大型公立医院的专业化道路
四、基于全民保健的改革思路
五、医院改革的政策手段
六、基层医院改制为转诊医院
七、转诊医院原有人员的分流
第十三章 基础医学科研的重点
一、以开发实用医疗技术为原则
二、疾病谱变化的对策研究
三、研拟标准的诊断、治疗方案
四、多渠道扶持基础医学研究
第十四章 政府介入的十大政策手段
一、家庭医生的服务人数
二、对家庭医生的补贴力度
三、对家庭医生的资格限制
四、居民就医的平均时距
五、基本健康保障的缴费水平
六、转诊消费的报销水平
七、国家财政的补贴水平
八、加大政策研究的投入力度
九、建立法定的医改方案决策体制
十、建立完善的医事法体系
第十五章 运营成本及经济可行性分析
一、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
二、家庭医生为居民精打细算
三、三级转诊的节约机制
四、全民基本保健的十大成本约束机制
五、人人拥有家庭医生的现实性
六、维护家庭医生的成本
七、免费基本药物的成本
八、维护三级转诊的成本
九、总体成本及资金来源
附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保障措施
……
文摘 第一章 医改30年简要回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或“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表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前30年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回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这一专业领域内的变革,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反思和汲取。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医疗卫生领域现有基础,系统谋划、当断则断,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未来3年内,以现有的医疗技术、现有的人力资源、现有的投入水平,走出试探性改革的犹豫期,投入到逐步完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一、医改30年的基本历程
以1979年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为标志,30年医改大幕拉开。但由于医改政策本身的模糊性以及执行过程中的滞后性,其分期不甚明显,大致有4个阶段:
(一)前期造势阶段(1979~1985年)
这一时期的医改政策并不明确,主要内容套用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套路,主要是:将经济效益指标引入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考核,对医疗机构内部进行企业化调整。
1979年是医改“初露端倪”年。是年元旦,卫生部主要领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随后,卫生部开展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卫生部把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树立为“典型”,要求在全国推广其经验和做法。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医改,主要针对当时的医院办社会,基本上是管理上的修修补补,没有体制上的真正变革。当时的医院与其他国有单位一样,也在办中学、办食堂、办洗衣房,主业不清、考核机制不明。改革的主要成果是,确立了医疗机构的经济主体地位,纯化了医院内部的治理结构,但也为医疗机构追逐经济利益埋下了伏笔。
(二)多方集资阶段(1985~1992年)
这是医改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扩大医院自主权,政策标志是“给政策不给钱”,核心目标是“多方集资”,鼓励医疗机构及卫生工作者千方百计挣钱;同时,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引入医疗机构。
1985年常被称作中国医改元年、启动年。该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