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光与影:李洱文学作品自选集

2011-01-0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光与影:李洱文学作品自选集 去商家看看
光与影:李洱文学作品自选集 去商家看看

 光与影:李洱文学作品自选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61757765
·条形码:97875617577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

内容简介 《光与影:李洱文学作品自选集》内容简介: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作家李洱的一些精选作品,它们部分地记录了李洱的生活。书中还收录了三篇关于小说的对话。
作者简介 李洱,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专业作家,现居北京。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中短篇小说集《午后的诗学》、《饶舌的哑巴》、《破镜而出》等。曾获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华语传媒图书大奖·文学类图书奖”,多篇作品被译为德文、日文出版。
编辑推荐 《光与影:李洱文学作品自选集》: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是在中国高校里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学现象。1995年冬,华东师大校友作家丛书《人生韵味》、《阅世戏言》、《寻常情怀》、《烟梦往事》、《精神故乡》等策划、出版,此为第1辑,前后共8本。
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校园弥漫的诗性氛围,使得丽娃河畔作家辈出。华东师大不仅是一校拥有作家最多,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批在中国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钱谷融、沙叶新、戴厚英、王智量、鲁光、赵丽宏、王小鹰、王晓玉、孙(禺页)、刘观德、格非、李洱、徐芳、陈丹燕、周佩红、戴舫、陈洁等等作家,都曾经或正在文学界产生着令人关注的影响。如,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与苏童、余华等一起成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话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反响;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在当时,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与北方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起,成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
1995—1996年之交,丛书策划者阮光页提炼并命名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1996年春,大型签名售书活动和“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通过各大新闻传媒的报道,特别是东方电视台20分钟的专题片《丽娃河畔走来的作家群》的播出和十年后的重播,“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在文学圈、高等院校,以及读者当中产生了重大的反响。
时隔十二三年,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共9本于2009年推出。以“80后”为主体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3辑也将进入策划……
目录
第一辑 小说
喑哑的声音
葬礼
缝隙
光与影
我们的眼睛

第二辑 小说的承诺
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小说的承诺
道德优势与反道德优势
人物内外
写作的诫命

第三辑 日常生活
低级食客
新生报到
中国球迷
唐山牌抽水马桶
电视抢答

第四辑 文学自述
童年的阅读
说《花腔》
啼笑之外
尘世中的神话
答谢辞
获奖感言

第五辑 听骨笛
局内人的写作
听库切吹响骨笛
读伊凡·克里玛
哈金的小说
卡佛的玫瑰与香槟
被遗忘的蒲宁
第六辑 小说对话录
答李大卫问(李大卫/李洱)
我对历史有疼痛感(吴洪森/李洱)
让个人写作成为公共关怀(李静/李洱)

……
序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颐、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禺页)、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
文摘 第一辑 小说
喑哑的声音
每个星期六,孙良都要到朋友费边家里去玩。费边家的客厅很大,就像一个公共场所,朋友们常在那里聚会。他们在那里闲聊、争吵或者玩牌,有时候,这三者同时进行。赌资不大,打麻将的话,庄家自摸,顶多能赢个五六十块钱。朋友们都是脑力劳动者,赢钱不是他们的目的。费边的邻居小刘,在公安上做事,他也常来费边家串门,而且每回都能赢。孙良他们一开始对小刘存有戒心,后来看到他也是个有趣的人,并且能带来许多有趣的话题,就把他也当成了朋友。他们说话的时候,小刘很少插话,他不关心那些知识界的事。可小刘一说话,他们就不吭声了。小刘是行刑队的副队长,他讲的许多事,只能低级小说里才有。这帮朋友不屑于看低级小说,可他们愿意听小刘讲那种故事。
这个冬天的星期六,下午五点多钟,孙良穿上大衣,围上他那条鼠灰色的围巾,就出门了。在家属院的门口,他看见几个妇女围着一个卖芹菜的老人在说着什么。他往跟前凑了凑,想看看她们究竟在搞什么名堂。他的妻子也在那里,她手里已经有了一把芹菜,但她似乎还没有回家的打算。这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她刚从澳大利亚回来,好像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所以她穿得比那些女人都要厚一些。她把芹菜递给孙良,孙良接过芹菜,又上了楼,把它送回了家,然后他就从家属院的后门走掉了。他手里有后门的钥匙,这是个小秘密,连看门的师傅都不知道。
他赶到费边家的时候,已经将近七点钟了。主要是在街上吃烩面耽误了一些时间。还好,这一天,别的朋友来得比较晚,他没有耽误谈话,也没有误掉牌局。费边刚吃过饭,正钻在书房里,在电脑上打着一首诗。费边告诉孙良那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一个叫曼德尔斯塔姆的俄国诗人写的。费边有这个习惯,他喜欢把他读到的好诗打到电脑上,然后整理成册。他对孙良说,他现在并没有荒废诗艺,还在抽空写诗。“你看这诗有多好,好像是我自己写的一样。”费边说着,就朗诵了起来:
真的能颂扬一位死去的女人?
她已疏远,已被束缚,
异样的力量强暴地将她掳走,
带向一座滚烫的坟墓。
“好诗,”孙良说,“给我打印一份出来,我回家再慢慢欣赏。”
费边正在打印的时候,又有一个朋友进来了,费边就又打了一份。他们一人拿着一份诗稿,坐在桌前,等着凑够四个人。费边说他之所以觉得这首诗好,是因为他以前也真心地爱过一个女人,可她后来死去了。孙良和另外那个朋友就默不作声了,以示哀悼。其实孙良知道费边所爱的那个女人并
……
后记 我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写作,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光。我对生活的许多回忆,都与母校华东师大有关。回忆使人伤感,回忆也使人感激。在回忆中,丽娃河的晨曦,夏雨岛的夕阳,多么像尘世布景里最亮的那个图案。
在和小说家张生的对话中,我曾说过,大学是我的文化童年。我也曾说过,八十年代的华东师大,简直就是文学的华东师大。我记得诗人宋琳、小说家格非和王璞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从上海回到河南定居,又从河南来到北京客居,这些年我走到哪里,都能遇见华东师大的校友。他们总能让我回忆起八十年代:对自己来说,那是文化的童年;对文学来说,那是文学的青春期;对时代来说,那仿佛是新婚之前最慌乱的时期。而今,二十多年过去了。
即便如此,在纷乱的人群中,我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其中哪一位是从华东师大出来的:在喧嚣中他有一种寂寞,在沉潜中他有一种峻急,他是岛屿在河流中的影子;他反叛自己比反叛别人的时候多,风景中的人看他比他看风景的时候多;他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但更多的时候他是知性的。每逢遇到校友,我总有一种亲切的熟悉的陌生感。
我不知道自己的写作是否与此相关。写作,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孤独的工作,最好的写作状态往往是一种最孤独的状态;写作,在任何时候,也都是艰苦的工作,最好的写作往往是最艰苦的写作。写作者总是渴望被理解,渴望被认同。当这种理解和认同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母校的时候,写作者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
光与影,说的既是生活也是小说;光是影,影也是光。这本书中,除了三篇小说以外,其他文字都是首次结集出版,它们部分地记录了我的生活。书中还收录了三篇关于小说的对话,在此我要向对话者表示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