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城市表情 |
 |
|
 |
城市表情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4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7599596/9787807599593
·条形码:97878075995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触觉书系01
·图书品牌:天津华文天下
内容简介 《城市表情》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三十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自任的摄影家,也有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桑德,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的一直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的亲和力的媒介,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的视觉手段,并因此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就像这《城市表情》把摄影与20世纪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示一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20世纪的媒介”的全新的理解。
作者简介 顾铮,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学术兴趣: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著有《国外后现代摄影》(2000)、《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2003)、《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2003)、《世界摄影史》(2005)等。策划的主要展览有:第一届亚洲摄影双年展《生活在城市》(中国策展人,2001,汉城)、《记录中国——当代摄影与社会变动》(2004,美国贝茨学院美术馆、华美协进社,2006,史密逊博物馆)、《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摄影中的中国社会生活与记忆》(2004,美国新学院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等。还担任《视界》丛刊、《艺术家茶座》、《中国摄影》、《欧洲摄影》(柏林)等刊物的编委。
媒体推荐 为了早已发生的灾难而战栗。不管被拍者死去与否,任何摄影都是这样的灾难。
——罗兰·巴特
编辑推荐 《城市表情》:透过摄影,这个世界变成了一连串互不相干,独立存在的碎片……
照相机分解了现实,使之成为可以操控的、暧昧不清的所在……
专业书评 在听LEFT FM的音乐,在看LUO的文字,手边是顾铮的《城市表情》,却一直找不到王朔的《看上去很美》,电视里的《福贵》让我有去凑齐余华12本作品的冲动,午后,没有睡意,连表情也冷漠的厉害。我们都是信息的寄附品,而不是情感的。我喜欢在火车上阅读的感觉,那种蜷缩在局促的坏境中,去摩挲文字的温度。顾铮花八年写完的书,苛刻的就像是论文,甚至是排版和装帧,当然这是八年的连载,专栏的文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这本书也是。都市的表情,每个摄影师在瞬间所体验到的快感在方寸的底片上显现,在摒弃形式的背后关于的内心的实质凸现,每个城市的细节在摄影师本人的体验中幻化出来,甚至有某种私密性。我想这或许也是我对于摄影有潜意识上面的喜爱,去静态的表达自己的真实地情感,在与平面细节的互动中用沉默的姿态宣泄。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安娜?阿巴丝是熟悉一点的名字,温习过顾的《当代摄影家告白》或许就更加有印象一点,我想Cinder会体验到比我更加深刻和战栗的感觉,是某种对于颠覆和叛逆。摄影不是器材的摄影,也并非如何背景虚化后产生的魔幻,而是对于现实平面的肃然起敬,当摒弃美学意义上面的构图和色彩之后,或许我们会体验到某种震撼,“决定性的瞬间”的印痕,底片背后的真实。顾在评论戈尔丁的“私人”纪实摄影时最后说到:要从她的照片中找出可以分享同一价值观念的基础已经不大可能,但是,这同时意味着一种理解、宽容和容忍的可能性的获得。昨天和狗狗聊天说到了Blog书写的小团体现象,小团体亦或是个人并非在宣扬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如果用“固守”这样的词语或许更加准确,而在于边缘人群的影射或许用“颠覆”和“反叛”更加合适。摄影也是同样,在真实表情的背后是摄影家的自我体验,而并非特定价值观,而在于虚伪的真实,在这样的背后,观看者体验的是某种放大器,将内心下意识的共性体验无限制的放大,抑或悲伤,抑或癫狂,抑或愤怒,无论如何他们只是看到了某个表情后无端的反应,和价值观无关。《福贵》和《活着》也是某个表情,余华看的太透了,以至于赤裸裸的令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真实,在他的文字里面摒弃了爱和恨,情与仇,把那样透鲜的生命呈现在面前,然后老去。在看电视剧《福贵》时候我一直在淡忘小说《活着》的叙述简洁,电视更像是丰腴的女人而小说是精瘦的汉子。余华的文字的表情是古老的,是土耕时代延绵下来的某个体验,他给于我们的是这样的为了活着而生命的片段,福贵,家珍,满仓等等。我想电影的《活着》会是给于我更多的体验。
7年前买的《看上去很美》,7年后再去看电影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还有这样恶毒的老师,南燕北燕还是有印象的,只是我感觉电影更希望在推销某种强烈的反叛意识,对!是推销而不是叙述,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在几乎是生硬的影射中让我无所适从,很多东西被撕裂了,甚至是童年的性意识。小说并不能再找到了,似乎也丧失了再次阅读的欲望,电影的黑暗占据了我内心,是霸占,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或许这是方枪枪的成功.和LUO聊天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不是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表情,尽管很多时候我有体验,或许这样的话只能和LUO说,连对自己都不愿坦白。——豆瓣网San 摄影为何而做?为内心的欲望,抑或现实的使命?从不干预对象,抑或主动干预?底片真实,抑或心灵自由?摄影大师们对于记录影像的立场差异常常达到惊人的地步。 当森山大道的照片“不预设主题,也不追求所谓的趣味,通过大量拍摄的方式让都市自己来说话,来展示自己的魅力”时,克莱因的影像却强调“个人视像的主观表达,拒绝在照片中......——Huier
目录 摄影与都市(自序)
旧巴黎影像百科的编纂者——欧仁·阿杰
新兴纽约的观察者——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为都市人造像——奥古斯特-桑德
夜巴黎的闯入者——布拉塞
1930年代的伦敦众生相——比尔·布兰特
一个先锋艺术家眼中的莫斯科——亚历山大·罗德钦科
巴黎“惊异之美”的炼金术师——曼雷
纽约的“肖像摄影师”——贝雷尼丝·阿波特
照亮“裸城”纽约的阿拉丁神灯——维基
从马德里到武汉——罗伯特·卡帕
纽约地铁中的偷窥者——沃克·埃文斯
献给纽约“城中之城”的《哈莱姆文献》——阿伦·西斯金
巴黎的“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纽约街头的都会牧歌——海伦·莱维特
巴黎纽约“双城记”——安德烈·柯特兹
“丑陋”的都市现实——丽赛特·莫德尔
塞纳河边的”左岸之恋”——埃德·凡·德·埃尔斯肯
“布拉格诗人”——约瑟夫·休德克
在都市这个影像实验室里——哈里·卡拉汉
彩色的“大苹果”纽约——恩斯特·哈斯
现代都市生活的叛逆者——南·戈尔丁
“自然的眼光,偶然的真实”——罗伯特·弗兰克
纽约的“喧哗与骚动”——威廉·克莱因
与迷宫匹兹堡的影像格斗——尤金·史密斯
来自边缘的都市表情——黛安娜·阿巴丝
现代都市生活的荒谬图景——加里·维诺格兰特
捡拾都市中的自我——李·弗里德兰德
都市:“照片的海,照片的森林”——森山大道
作为风景的现代都市——托马斯·施特鲁特
世纪末东京物语——荒木经惟
早熟的都市摄影大师——张才
上海街头的梦游者——陆元敏
既是上海的,又是中国的——罗伯特·凡·德·希尔斯特
沉默的饶舌——朱浩
“格是阿拉格上海!”——“鸟头小组”
超级异托邦与摄影的“空间转向”——曾力
新版后记
参考书目
……
序言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也正好经历着都市化的过程。大量的人口开始向都市移动、集中。比如纽约,1890年的人口为250万,而到了1920年,人口已经增加到56。万。而都市里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摄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西方的都市发展与变化过程有着一种宿命的关系。
都市化与现代都市生活肯定要改变生活于都市中人的生活方式、伦理价值观、知觉方式与心理状态。从乡村转到都市,以往悠长的,整段的时间方式注定要被匆忙的都市生活切割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齐奥尔格·西美尔在其名篇“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所指出的,“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都市生活所创造的心理状态以瞬间印象为主,是以“快速转换的影像、瞬间一瞥的中断与突如其来的意外感”(西美尔语)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的都市感受与都市形象的表现与呈现的重任,由摄影来担任也许是再也合适不过了。摄影的观看方式与生俱来地就是片断性、偶然性。摄影的这种观看特点决定了摄影义不容辞地负有映照现代都市的样貌、反映现代都市的变化、表达生活于都市中人的内心感受与探索现代都市的本质的义务。而对于现代都市的一日千里的快速变化,也只有具有高度机动性的摄影才具有一种涵盖其变化的可能性。通过对书中几十个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的了解,我们可以毫不勉强地得出这种结论:摄影是一种都市的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摄影发明一百六十多年以来,摄影文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都市文化的成熟与丰富才得以发展得丰富多彩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摄影来说,都市就是它的命脉所系。摄影所发现的都市的丰富性。
文摘 插图:

旧巴黎影像百科的编纂者——欧仁·阿杰
1920年11月的某一天,时任巴黎历史博物馆美术部长的保罗·莱昂收到了一封由一个叫欧仁·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的人寄来的信。
在这封信中,阿杰这样告诉莱昂:
在过去20年里,出自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我一直以8×10英寸规格的干版底片的形式,把收集记录从16世纪到19世纪为止的存在于旧巴黎街头的所有杰出建筑物的照片作为自己的工作。这些照片还包括了旧旅馆,深具历史价值、引发人们好奇心的房屋,优美的门厅与大门、门心板、门缘,以前的喷泉,各个时期的楼梯(木制的或是铸铁制的),以及包括巴黎圣母院等在内的巴黎所有各教堂的内景(全貌与细节)。这一艺术与记录的庞大收藏现在终于完成了。因此,我可以如实相告:我已经拥有了整个的旧巴黎。
的确,为人一贯谦逊的阿杰有充分的资格出此豪言。对巴黎,对历史。
阿杰在此信中向莱昂推销的照片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古巴黎的艺术》,共有1053幅照片;而第二部分的《如画巴黎》则由1568幅照片组成。当然,这些照片并不是阿杰在过去20年里所拍摄的旧巴黎照片的全部。作为一个以摄影为谋生之道的旧巴黎的影像收集者,阿杰对向适当的客户推销自己的照片之道早已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