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论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企业内部控制论 |
 |
|
 |
企业内部控制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页码:4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11226058
·条形码:97878112260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友会计论丛·第9辑
内容简介 《企业内部控制论》的研究是围绕企业内部控制这个核心论题展开的。《企业内部控制论》首先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比较与评价,寻找到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系统化、体系化趋势,指出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次,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从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差异入手,清晰地界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与边界,进而从系统论、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全面地诠释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性质,并深入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通过比较和评价当前主流内部控制目标体系,深入剖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然后比较和评价了当前主流的内部控制结构与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和重构,构建了内部控制的科层结构和制度结构;接着针对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规制问题,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了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主流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比较研究;接下来归纳和总结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了不同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路和程序;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整体思路,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 张宜霞,男,1977年生,山东滨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博士后,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理事。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联合汇华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CTO。主要从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会计监管领域的研究,曾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公开出版《内部控制国际比较研究》、《企业风险管理——应用技术》、《PCAOB第5号审计准则》、《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等专著、译著10余部,参编、参著15部。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财政部、水利部、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多次参与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等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审定工作。先后获得中国会计学会、辽宁省等各级别奖励25项。2006年3月入选首批“全国会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编辑推荐 《企业内部控制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以及“浙江工商大学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资助。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1.3 积极探索与主要局限
2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比较与评价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起源——源发于企业管理的内部牵制
2.2 审计技术导向的内部控制
2.3 整合导向的内部控制
2.4 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
2.5 公司治理导向的内部控制
2.6 泛化的内部控制
2.7 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2.8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与评价
3 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定位与性质
3.1 内部控制的需求差异与选择
3.2 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与边界
3.3 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层次关系的深入分析
3.4 企业系统整体视角内部控制的性质
3.5 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
4 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4.1 当前主流内部控制目标与评价
4.2 内部控制目标的确定方法以及对当前主流目标的评价
4.3 内部控制目标的内在逻辑与体系
5 企业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与结构
5.1 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构
5.2 当前主流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构与评价
5.3 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分类与重构
6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规制
6.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规制
6.2 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规制
6.3 英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
6.4 欧盟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7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与程序:现状及评价
7.1 COSO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与程序
7.2 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问题及改进建议
7.3 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的自上而下、风险基础法
7.4 英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风险基础评价
7.5 加拿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7.6 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8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与程序:概念及设计
8.1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8.2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
8.3 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思路与方法
8.4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设计
8.5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形式
9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
9.1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历史发展
9.2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进展
9.3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一种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可以把公司保持在实现利润目标和完成公司使命的轨道上,并且使这个过程中的风险减到最小;使管理层能够处理迅速变化的经济和竞争环境、多变的顾客需求和偏好,并重新构筑未来的增长;可以提高效率,减少财产损失的风险,并有助于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以及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但是,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却是“杂乱无章”的,因为目的和需求的不同,人们赋予了“内部控制”不同的含义和目标,这些都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务上的偏差。尽管COSO内部控制框架已经在努力构建通用内部控制的平台,但效果并没有预想的理想。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就会计、审计论内部控制,尽管这种倾向在发生转变,但从目前主流的内部控制理论来看,其视野还是不够开阔,还是没有涉及到企业内部控制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因此,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入手,以系统论为基础,以制度分析方法为工具,从企业整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和分析,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书的研究是围绕企业内部控制这个核心论题展开的。本书首先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比较与评价,寻找到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系统化、体系化趋势,指出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次,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从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差异入手,清晰地界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与边界,进而从系统论、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全面地诠释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性质,并深入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接下来通过比较和评价当前主流内部控制目标体系,深入剖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然后比较和评价了当前主流的内部控制结构与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和重构,构建了内部控制的科层结构和制度结构;接着针对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规制问题,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了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主流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比较研究;接下来归纳和总结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了不同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路和程序;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整体思路,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文摘 插图:

从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也经历一个从零散到系统、从分散到统一的发展过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曾被视为是一种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可以把公司保持在实现利润目标和完成公司使命的轨道上,并且使这个过程中的风险减到最小;使管理层能够处理迅速变化的经济和竞争环境、多变的顾客需求和偏好,并重新构筑未来的增长;可以提高效率,减少财产损失的风险,并有助于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所以,各国政府监管部门、研究组织和企业都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实现和经营目标、可靠的财务报告以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首选手段。但是,2001年美国安然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无疑引爆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颗重磅炸弹。从其后续影响来看,一方面,它给政府监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采取了更严格的监管;另一方面,它迫使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者重新审视企业内部控制的已有研究成果,反思当前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们的期望差距,转变观念,打破“路径依赖”,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对策。2002年以后的企业内部控制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新的图画,我们在目不暇接地欣赏的同时,更要从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和借鉴。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在内部控制法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行业特色比较明显,而且,在内部控制的定位、结构、目标以及评价和报告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非常需要完善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或指南,还处于从分散到统一的发展过程中。
后记 本书的主题是近年来引起关注比较多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关注始于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涉入这个领域,当时就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范围、目标、内容等,产生了疑惑,并通过发表的一些论文和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但由于当时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开阔,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解释。紧接着就读了博士,继续更加深入地关注这个问题,这才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这一大海的浩瀚,在里面苦苦挣扎了三年还是没有看到边际,好在有毕业论文这根稻草让我抓一下,给我一个暂时修整的机会,让我梳理一下三年来的思绪,然后,继续我遨游企业内部控制这个大海的征程。
在本书定稿并即将提交审阅和答辩之际,我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明辉教授11999年,我大学毕业后,有幸考入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并投师刘教授门下;2002年,我又有幸成为刘教授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而今即将毕业,完成我的博士学业。屈指算来,已有六年,是我从一个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大孩子”慢慢融入社会、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六年,它奠定了我未来发展的基础,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六年,而这六年,正是在刘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度过的,恩师在学术、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指导、热心的帮助和关怀。恩师耿介磊落的品格、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哲睿广博的治学风范,使我受益匪浅。我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上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凝结着恩师的心血和汗水。这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