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调查 |
 |
|
 |
中国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调查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0481039/9787500481034
·条形码:9787500481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调查》内容简介: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关系的国家。关系在中国人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私营企业主来说,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正式制度正在形成之中,他们无论从国家还是市场中获取资源,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他们的关系网络。因此,揭开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的面纱,剖析关系网络运行规则就成了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采用“事件网”的研究方法,通过个案访谈整理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以具体的事件为核心,以关系网络的起始、发展、运作或建构为脉络,反映个体的网络建构策略,凸显网络的生成与再生过程,深刻地揭示私营企业主复杂的关系网络以及运作或建构的规律。
作者简介 尉建文,男,社会学博士,1978年生,山东莒县人。先后在青岛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得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主要从事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研究.曾参与,主持过国际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编辑推荐 《中国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导言研究主题、研究意义和叙述逻辑
一、从“关系也是生产力”说起/1
二、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假设/3
三、主要概念的说明/7
四、主要观点和研究重点/10
五、研究意义与些许探索/12
第一章 理论准备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工具与相关研究成果/15
一、“社会资本”理论/15
二、交换理论/17
三、“社会关系”理论/19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相关研究/24
一、中国社会的“关系”研究/24
二、企业家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26
第三节 研究方法/33
一、调查方法/34
二、调查的方案与实施/37
三、网络分析方法/41
第二章 私营企业主的关系网络特征
第一节 样本描述/48
一、私营企业主特征描述/48
二、企业特征描述/51
第二节 私营企业主交往的四大群体/52
一、家人群体/52
二、朋友群体/54
三、客户群体/55
四、员工群体/56
第三节 私营企业主的“电话本”分析:/57
一、W总的电话本分析/58
二、Y总的电话本分析/61
本章小结/63
第三章 权力主导的官员网络
引言/64
第一节 建构型官员网络/67
一、互惠、阳光的关系网络/68
二、勾结利用的灰色关系网络/73
第二节 亲缘型官员网络/78
一、和谐、阳光的情感关系网络/78
二、情感、利益和权力交织的灰色网络/83
第三节 冷漠型官员网络/85
一、典型案例:养鸡场的w总/86"
二、案例分析/87
第四节 员工型官员网络/88
一、典型案例:CD公司的H总/89
二、案例分析/91
本章小结/91
第四章 利益主导的客户网络
引言/96
第一节 短期个人关系网络/100
一、典型案例:货运代理的招标与运作/100
二、案例分析/103
第二节 长期的个人关系网络/105
一、利益维系的网络/105
二、利益和情感混合的关系网络/111
第三节 长期企业间关系网络/112
一、非正式的企业间关系网络/112
二、商业联盟/118
本章小结/120
第五章 情感主导的亲缘网络
引言/124
第一节 家庭亲缘网络/126
一、家庭亲缘网络与资源获取/126
二、家庭网络的桎梏与求变/132
第二节 朋友网络/137
一、朋友网络与资源获取/137
二、朋友网络的缺陷与回避/144
本章小结/146
第六章 关系网络的“社会转型论”解释
引言/149
第一节 关系网络:正式制度的替代品/151
一、突破资本市场的壁垒/153
二、获得产权的保护/154
三、信息的获取/156
第二节 关系网络:市场信用和信任机制/157
一、提供信用担保/157
二、降低道德风险/158
三、提高交易效率/159
第三节 特殊历史条件和深层的文化因素/160
一、特殊的历史与社会条件/160
二、深层的文化因素/161
本章小结/163
结束语简要总结与讨论
一、资源获取的关系路径与规则/164
二、关系网络的实质、功能评价和发展趋势/168
三、嵌入还是殖民: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再探讨/172
结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谐、
诚信的人际关系/176
附录1 私营企业主深度访谈问卷/180
附录2 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的统计描述/189
附录3 Rz公司董事长的电话本/196
附录4 部分访谈企业背景资料/202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邀请指导老师为自己出版的博士论文写序,似乎成了一种俗成的“潜规则”,也是一种难以推脱的责任。我在指导建文进行博士论文选题时,主要强调两点:一是要有兴趣。有兴趣的题目,才会有研究的激情,能够享受做研究的乐趣。没有兴趣的题目“硬”做,很难出优秀的成果。二是题目要可行。再好的想法无法实施,不能落到实处,也很难做好。建文的硕士是在武汉大学学习经济社会学,对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一直都很感兴趣,而且当时我也能帮他找到相关的课题参与,故选择了这方面的题目。
一直以来,我都密切关注社会结构和非正式制度相关的理论问题。我曾经撰文指出和论证,社会结构转型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即认为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这就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家庭经营组织中、在企业中和在社会的非正式制度(社会潜网)中,都存在着与其组织形式相配套、相契合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网络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在私营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家庭关系可能会形成一种降低监督成本的机制;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家庭关系可能会成为修改科层制的运行方式。这都是社会结构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形式。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期的国家,社会结构转型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和具有分析意义。
《中国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调查》这本著作是建文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加工、修改和完善而撰成的。该著作按照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种机制——市场、政府和社会潜网,勾勒了私营企业主获取社会资源的三张关系网络——官员网、客户网和亲缘网。在此基础上,对于私营企业主关系网络的运作、建构的过程以及关系网络的运行规则和资源交换规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对于中国本土化的关系研究有了一定的推进。
文摘 插图:

但是这种调查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时间短,不够深人。这样的企业访谈一般是两个小时。老板们都很忙,如果耽误时间过久,他们就会不耐烦而且调查者也过意不去。两个小时,对于一个复杂的企业,也只能是了解一个大致的轮廓,很难对某些问题作深入的了解。尽管我们也会对很多企业进行二轮甚至三轮的回访,但是时间还是短促、不充分。二是在当地官员看来,我们的调查带有领导视察的意味。因此,他们安排的大多是当地的样板企业,都是绩效非常好的企业。这样就会使得我们的调查对象存在一些偏差。三是领导在场,有所干扰。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省厅会有一个工作人员陪着,到了区县以后,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又会陪着,如此一来很多时候访谈人员和各级领导人数相当,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噪音。一些企业的老总们对于某些问题的谈话难免有些放不开,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他们更是避而不谈。
另外一条路是靠个人的关系进入企业进行调查。这样调查的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在企业的入住时间长,可以通过对企业多名员工的访谈,以及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企业。特别是对于企业老板们的关系网络调查,通常他们自己谈得很少,而且还有很多回避。这种情况下,从他的下属以及朋友人手,侧面打听,就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资料。还有,由于有内线在企业,他对企业的很多内幕比较了解,很多事情都是他们亲自参与。因此,这样的访谈是最有价值的。但是,这条路子的缺点是对大的企业只能接触到某些具体部门,不能一下子从整体把握企业。还有,如果内线在企业的职位不高,那就很难接触到公司的高层,对于研究老总的关系网络来说这种制约是很致命的。所以,本研究在调查中,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总是尽力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总的来说,这两条途径都各有利弊。如果单靠一条腿走路,在调查中,难免就会存在很大的偏颇。但在本研究中,笔者采取了这两种办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调查中的误差,最大程度地收集到了更多、更加真实的资料。
后记 不觉间,博士毕业已有3年。在犹豫了许久之后,还是决定把自己的博士论文出版了。不管评价是好是坏,总算是对自己过去的学术之路有一个交代。
脱稿之际,再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往事一一在眼前浮现。25年前,当我背起父亲上学用过的小黄书包走进那所破旧小学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如此懵懂无知的农家少年会一口气从小学读到博士。感激命运这些年对我的眷顾,在我生命中关键的时候,她总会恩赐一个贵人来帮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李培林研究员。读书期间,我曾写过几篇随笔记录自己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每每读起来都会感动不已。先生学术上的严谨、不苟且,性格上的正直、无私都令我由衷敬仰。还有小学时候的夏兆武老师,初中的杜明涛老师,高中的崔为友老师,大学的孟天运教授,硕士的周长城教授,他们就如同一个个支点,在推动我的前行和进步。
感谢在我求学阶段,所有给过我帮助和鼓励的人。感谢所有被访的企业和企业主们,一项学术的调查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的经济利益,但他们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的研究将会无从开展。感谢赵延东师兄多年来在为人、为学方面的诸多帮助。感谢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奋宇研究员及其同事对我论文的帮助和资助;感谢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西部中小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的资助;感谢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中国城市研究网对我论文的资助;感谢陆学艺研究员、李汉林研究员、景天魁研究员、苏国勋研究员、沈崇麟研究员、折晓叶研究员、渠敬东研究员、边燕杰教授、罗家德教授对我学业和论文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师门的张继焦、张翼、梁栋、蓝宇蕴、刘育新、游正林、刘丽威、王晓晖、臧得顺等同学,是他们的帮助和优秀在激励着我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