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即凡而圣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孔子:即凡而圣 |
 |
|
 |
孔子:即凡而圣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14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7214033038
·条形码:97872140330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孔子(即凡而圣)》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圣人境界就是人性在不离凡俗世界的礼仪实践中所透射出的神圣光辉。
作者简介 赫伯特·芬格莱特,美国著名哲学家。1921年出生,加州大学洛杉叽分校哲学博士。1948年起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现为该校哲学系荣休教授。曾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除了古典儒爱尤其孔子思想之外,还包括道德哲学、心理学、法学等。由于其杰出的学术成就,曾应多所著名大学邀请开设讲座。主要著作除了本书之外,还有《转化中的自我》,《犯罪精神病的意义》、《酗酒:酒精中毒症的神话》,《死亡:哲学的探测》,《自欺》等。
编辑推荐 《孔子(即凡而圣)》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序言
第一章 如同神圣礼仪一般的人类社群
第二章 一条没有十字路口的大道
第三章 人格的所在
第四章 传统主义者还是空想家
第五章 孔子的一个比喻:神圣的礼器
关于文本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关于《论语》的三篇论文
《论语》中人性的音乐
《论语》中自我的问题
《论语》如何描绘理想的权威及其作用模式
译后记
……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 “礼”的这种从容中道的力量也能够被用来完成实质性的目的,尽管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让我们设想,我希望把一本书从办公室带到教室。如果我没有任何不可思议的神奇魅力的力量,我必定会按部就班地采取步骤——亲自走到我的办公室,推开门,拿上那本书,然后把它带到教室。但是,这样一个物理过程实际上也可以应用“神奇魅力”——就是用适当的礼仪来表达我的愿望,那我不需耗费这样的物理性努力就可以实现我的愿望。比如,我有礼貌地也就是礼仪性地向我班上的一个学生求助,我仅仅以一种适当的和礼貌的(礼仪性的)表述方式表达了我的愿望,让他帮我把那本书拿来。这种适当的礼仪性地表达我的愿望,就是我所做的全部内容,我没有必要强迫他,威胁他,或者欺骗他为我去做这件事。我本人不必做其他任何事情,这本书就会到我的手上,一如我所愿!这是人类做事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握手和请人代劳的例子是微不足道的,但其中却蕴涵着深远的道德意义。这些复杂而熟悉的姿式或仪态带有人际关系的特征,最具有人性的意义:我们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最大差别就是,我们人类不把彼此当做物质对象来对待,不像动物甚至低等生物那样被驱使、被威胁、被强迫,乃至被屠杀。我们透过“礼”的意象看到这些“礼仪”,由此认识到神圣化的礼仪显然能够被视为日常文明交际的一种有力的、强化的,并且是十分精致的延伸。
我们能用言语(speech)仅仅来谈论行为,抑或间接地引发行为,这种观念在现代西方思想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当代“语言”分析哲学已经日益显示出礼仪言语本身就是关键的行动,而不是行为的一种报告或者刺激。已故的奥斯汀(J.L.Austin)教授把他的分析焦点集中在他称之为“实施性的言说”(performativeutterance)的研究上面,他是使这种现象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的人物之一。这些实施性的言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作出的数不清的陈述,其作用有点儿像法律文件中的“执行”(operative)条款。
后记 芬格莱特先生的《孔子:即凡而圣》是一部篇幅不长的著作,但是,这部著作出版之后,立刻在英语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至今日,在相关的研究中,这部著作仍然被作为基本的参考书广泛征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著作已经成为英语学界儒学尤其孔子思想研究的一部现代经典。虽然国内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其不无了解,但该书在中文世界还远未为广大研究者所知。就儒学早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项共业而言,这显然是一个缺憾。如今,在自身缺乏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严格训练的情况下对海外学界的中国研究趋之若鹜;在缺乏自身判断力的情况下“一切惟泰西是举”,自然无法在中国文化的广阔研究领域内真正卓然有所建立,难以为深长久远之计。同时,忽视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不能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将其充分地消化和吸收,也终难成为现代意义上学术研究的大家。在英文版正式出版整整30年后,芬格莱特先生这部著作的中文版才得以面世,能够为中文世界广大的研究者所取益,可谓姗姗来迟。但如果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使之真正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资粮,那么,如今对这部著作进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研读,也仍然为时未晚。
北大哲学系的博士研究生张华进行了最初的翻译,他的翻译是认真和努力的。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主编刘东教授为了使本书的翻译精益求精,在亲自对原译稿有部分润饰的情况下,又嘱译事于笔者。于是,笔者又在原译稿的基础上通篇进行了修订和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