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文人品粥

2010-12-2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文人品粥 去商家看看
文人品粥 去商家看看

 文人品粥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07068019/9787807068013
·条形码:97878070680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文人品粥》收录了梁实秋、冰心、孙犁等老一辈作家的力作;吴冠中、郭风、宫玺等画家诗人的杰构;聂凤乔、王子辉等资深美食家的博引旁征;沈嘉禄、黄橙等新锐知食者的标点评说;王蒙、刘心武等一批文坛名家的美文;宗璞、张洁、张抗抗、梁晴、李碧华、蔡珠儿等一批女作家的灵性随笔;以及台北市中华粥会举荐的华章、近期网络高手的即兴小品……他们的散文独具一格,别有一番洞天。
作者简介 金实秋,笔名羽父,1945年生,江苏高邮人,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现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秘书长、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作协会员。著有《文坛管见》、《自怡留痕集》、《佛教名胜楹联》、《郑板桥与佛教禅宗》等。
媒体推荐 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的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怀,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
  ——王蒙
  富裕以后的吃粥佳肴之后吃粥,是人生一种新的境界,一种平和、谦让的境界。
  ——张振楣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
  ——张春瑜
  粥的个性很低调,不张扬不争艳,坦白朴实如哲人的品格。
  ——程乃珊
  吃粥时可检验人的身心状态,凡是吃粥不觉其美的人,表示已难享受人生的平凡与平淡;也就是说,他离幸福愈来愈远了。
  ——杨处士
  我好喝棒子面粥,……冬天坐在暖炕上,两手棒碗,缩脖而啜之,确实像郑桥说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孙犁
目录

吃粥有感
我爱喝稀粥
喝粥说奇
吃粥
从“粥疗”说起
粥的品味
一顿喝三碗
美味好粥道
怀念稀粥
稀饭
粥食谈往
粥里春秋
喜粥赋
喝粥
吃粥做神仙
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
粥里玄机
喝粥
潇洒稀粥
吃粥
“粥”样年华
享受一碗粥
夏天,品味一碗粥的浪漫
食粥杂感
粥寿

闲话白粥
一碗清粥
吃粥
粥的贫穷美学
食粥浅谈
只将食粥致神仙
只将食粥致神仙
粥道的艺术
淡泊与吃粥
感悟粥的温情
稀粥恒久远,一锅永流传
从一则民谚说起
话粥
盛夏品名粥
且将薄粥当美食
老人与粥
中华粥文化漫说
稀粥南北味
想喝碧粳粥
闲话岭南粥品
广州粥城小记
广东的粥
来碗艇仔粥

大海的“荷叶粥”
青粥、红粥、神仙粥
在汉中喝黑米粥
远村三粥
高原上的羊肉粥
大麦粥命
小米
小米粥
小米稀饭
玉米粥叹
绿豆粥
粥与咸菜的千年恩爱
怀念糖粥担
粥趣
粥是一种药膳
一碗麦片粥吃出几种心情
皮蛋瘦肉粥暖透游子心
丁福保的粥食
粥会庆甲子
腊八粥
腊八粥话
八宝粥的前世今生
腊月廿五人口粥
永恒的粥香(代后记)
……
序言 几乎每一个中国入都吃过粥。尽管尚在哺乳期的婴儿未曾吃过粥,但他/她的妈妈肯定是吃过粥的;也许,妈妈的乳汁中就含有粥的成分。夸张一点讲,中国人是吃粥长大的。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不管是乞丐穷人,还是达官富贾,谁都与粥有过亲密接触。无论是饭馆酒楼,还是寒舍豪宅,粥是人们的席上之珍、腹中之需。充饥果腹、待客宴宾也好,尝鲜品味、养颜补身也罢,粥伴随着入的一生,尘世四季。中国入,与粥有缘、与粥相亲、与粥多情。
  据有关文献记载,粥曾有过相当高的“地位”。晋代,皇帝召集儒生谈经,宫廷招待物之一,是粥。汉时,汉宣帝喻儒生诵《楚辞》,“每一诵即与粥”。直至唐朝也还有这样的流韵,白居易于翰林院时,唐穆宗就曾赏赐过他“防风粥一瓯”,使这位大诗人“食之口香七日”。当是社会发展、农业。
文摘
  我不爱吃粥。小时候一生病就被近喝粥。因此非常怕生病。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馒头、包子,非干物生噎不饱。抗战时在外作客,偶寓友人家,早餐是一锅稀饭,四色小菜大家分享。一小块酱豆腐在碟子中央孤立,一小撮花生米疏数落落地洒在盘子中,一根油条斩做许多碎块堆在碟中成一小丘,一个完整的皮蛋在酱油碟里晃来晃去。不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干噎惯了的人就觉得委屈,如果不算是虐待。
  也有例外。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薄铫(音吊)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砂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不用剩饭煮。用生米淘净慢煨。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合,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再佐以笋尖火腿槽豆腐之类,其味甚佳。
后记 正当打算写此书后记之际,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然,再也没有心绪去考虑如何写了。
  几天后,一则来自灾区的报道映入我的眼帘,题目是
  《夫妇俩办起民间施粥点》。且摘抄如下:
  代三姐的火锅店是汶川最大的一家火锅店,有着12年的历史。12日下午2时过,代三姐火锅店里仍然生意兴隆,地震突然来临,客人们都吓得四散奔逃,随后,整个县城陷入一片黑暗和混乱……一个小时后,惊魂稍定的代三姐和丈夫发现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已经化为鸟有——他们购买的四处房产已全部成为危房。
“钱没了还可以再挣,只要人平安就好。与其坐在家里怨天怨地担惊受怕,不如积极振作起来,为我们汶川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