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写我自己 |
 |
|
 |
写我自己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117113984
·条形码:97871171139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写我自己》裘法祖教授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书中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用朴素的文笔写自传而不是用华丽的文字搞文学创作,书中只求写实,绝不夸张,也不掩饰作者自己的真情。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应该做到坦率和诚实。” 《写我自己》由作者裘法祖教授自己执笔,他要的是真实、朴素、平直的回忆,不是浓笔五彩的传奇。
94岁高龄,仍然是百忙之间抽空写作。他写了他的老家,回忆童年到少年,写了同济大学的医学生,写了从上海到德国慕尼黑的生活经历,写了坐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教室里感受,怎么样开始他的外科生涯,回忆了在Bad Tolz市工作和生活,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磨练,回顾了编著《黄家驷外科学》的全过程,经历了从小家变成了大家……
编辑推荐 《写我自己》是裘法祖编著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一、我的老家
二、回忆童年到少年
三、同济大学的医学生
四、从上海到德国慕尼黑
五、坐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教室里
六、开始我的外科生涯
七、在Bad Tolz市工作和生活
八、惜别慕尼黑回到祖国——上海
九、真诚的爱
十、回到母校,也有了一个和谐的家
十一、在“中美医院”任外科主任的七年(1947~1954)
十二、奔走在上海——武汉之间的四年(1954~1958)
十三、告别上海,定居武汉
十四、下乡巡回医疗
十五、在文化大革命中磨练
十六、经受了六个小时的抄家灾难
十七、下宜都在“斗、批、改”的旋涡中
十八、编著《黄家驷外科学》的全过程
十九、组织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二十、阔别三十年,重访第二故乡慕尼黑
二十一、开展外事工作
二十二、器官移植开展+脑死亡
二十三、改革开放来的外科工作
二十四、我的小家变成了大家
后记
……
序言 先父遽然辞世,家人自然悲痛之极。特别是我,作为兄妹三人中唯一身在现场者,每忆及前一日晚尚谈笑飞扬至深夜,相对拊掌大乐,次日晨却突然成两界中人,总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先父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为其人生座右铭,身体力行。他和家母的诚实、勤恳、清廉、宽厚,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他作为一个医生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的体贴、细致谨慎,家母作为一个教师的认真负责,人所共睹。我们兄妹,在这种氛围申受长期熏陶,虽然性格、兴趣、职业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的工作中继承了他们的敬业精神,这是我们可以告慰于他们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决定出版先父晚年所写的回忆录《写我自己》,让知道他的人们认识一个生活中作为一个人的裘法祖,我以为是一件有益的事。我谨此代表家母和我的妹妹、弟弟向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相关人员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激。
文摘 插图:


机动车一起一落的震动,在这30公里很不平坦的泥路上,已使我疲乏不堪,腰臀部又酸又痛,而轮船叉要在深夜12点钟才到。当时在码头上罕有人走动,又没有小吃店,寒风吹来,真是饥寒交迫。我忽然想起去当地卫生院自我介绍试一试,卫生院院长知道我的名字,盛情招待,井请我吃了一顿丰盛晚餐(排骨汤),还有煤炉取暖。院长一直陪我到深夜12点钟,送我上船。回忆当时的情景,感到我还是幸运的。回到武汉后,才知道是武汉市伍市长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手术顺利;几天后我又回到宜都,继续参加“斗、批、改”。当时有人对我说,为什么不借口就不再来宜都呢。
宜都农机厂有数个大的厂房,武汉医学院基础部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老师都集中在一个厂房,医学院的学生都集中在另一个厂房。我的大儿华德快要毕业了(医疗系六年级学生),也在其内,但我与他不能见面,更谈不到通话了。学生间的斗、批、改进行得特别激烈,所谓“有严重问题”的学生都分别禁闭在单人房间里,所谓“文革动力”的学生日夜轮流着执行审问,不让“有严重问题”的学生睡眠。这种审问方式是文革时期惯用的。华德没有被单独禁闭起来,但他是小组里被批斗的对象。
后记 由旁人写传记的事,经过采访和录音等努力以后,却刚一开篇就停止了——因为风格的问题。父亲终于决心自己执笔,他要的是真实、朴素、平直的回忆,不是浓笔五彩的传奇。
94岁高龄,仍然是百忙之间抽空写作。他写得很投入,并且因为能回忆起这么多的久远情节而兴奋不已,经常在电话里整段地念给我听。有一天特别高兴:“书名想好了,就叫《写我自己》!”
我们有很多交流。某事件的年代、某曲子的歌词等等,记不全就分头去查对;慕尼黑的故居,在卫星照片上都能辨认,他很惊喜。每次回武汉,总可以阅读最近的文字,总可以共同推敲几处表达。父亲很喜欢儿女们提意见,但实际修改时仍是审慎。最遗憾的是,立意要写的“他的另一半”——我们的母亲,却由于健康原因几乎没有参与。
编入的图片,一部分是父亲自己选取的。老的照片,大都背面亲笔注有时间、地点、事件乃至拍摄者,使这些资料倍加珍贵。他一生不厌其繁的仔细,原本是从来就养成的。
按父亲自拟的目录,《写我自己》只完成了预定篇幅的约70%。中断处一如遗稿,我们没有、也没有资格作任何补辑。
从父亲在世时写作到现在出版,一直得到武汉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医院的支持,谨致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