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诸子百家学说要览:激荡历史的思想盛宴

2010-12-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诸子百家学说要览:激荡历史的思想盛宴 去商家看看
诸子百家学说要览:激荡历史的思想盛宴 去商家看看

 诸子百家学说要览:激荡历史的思想盛宴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218062237/9787218062235
·条形码:97872180622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感悟中华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诸子百家学说要览:激荡历史的思想盛宴》主要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媒体推荐 百家争鸣揭开了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历代王朝的治国方略中,统治者小断向诸子思想寻求良方,加以综合利用。当今,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优秀部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借鉴和弘扬。
通览书稿,感到这是一部主线突出,观点明确,文笔流畅,图文并茂的好书,特别适宜青年人阅读。
  ——孙立群(南开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编辑推荐 《诸子百家学说要览:激荡历史的思想盛宴》:追求和谐,崇尚和美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目录
序(孙立群)
前言
概论
一、诸子兴起与百家争鸣
二、近五十年来有关诸子的出土文献
三、诸子学说的时代价值

圣王之治:儒家及儒家学说
一、仁者爱人
二、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三、养吾浩然之气
四、天人合一

生命的超越:道家及道家学说
一、道法自然
二、无为而无不为
三、逍遥之际
四、道进乎技

人文与科学精神:墨家及墨家学说
一、天欲义而恶不义
二、兼相爱交相利
三、以尚贤使能为政
四、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

君王法术势与王霸天下:法家及法家学说
一、性恶之论
二、凡事一断于法
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四、帝王之具法术势

坚白异同之辩:名家及名家学说
一、历物十事
二、白马非马辩
三、坚白石辨
四、指物之论

论道经邦:杂家及杂家学说
一、治天下必先公
二、以德得民立大功名
三、为天下莫如行义
四、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

纵横捭阖:纵横家及纵横家学说
一、纵横捭闺之道
二、圣人从事必藉于权
三、智者之举必因时
四、转祸为福因败成功

必以全争于天下:兵家及兵家学说
一、安国全军慎于战争
二、谋深虑远相敌先胜
三、不战全胜善之善者
四、纵深奔袭速战速胜
五、兵以诈立战术用诡
六、智信勇严静幽正治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193
……
序言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文摘 插图:


正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庄子将全部的关心倾注在于人类个体生命的状态。他所要探讨的,只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在如此乱世如何摆脱异化,回归自然,以达到全性保真,不为万物所累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可以破除“自我之心”、“成心”,通过改变看世界万物的态度,在态度的改变中从内心消解人与外界的矛盾与对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待现实世界。人应当任其性命之情,不管人间的是非,不悦生,不恶死,更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
这种旷达的胸怀,体现的是庄子的对生命的理解。《大宗师》有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死生”,例说人的一切境遇。“夜旦之常”,例说自然现象,自然规则;“物之情”,侧重于个体的存在物,其情状、其真实状况是人之所不得与的。
“命”、“天”、“物之情”诸概念讲的都是“命”,或指出于自然或本能的东西,或指一种外在的、人无法测知或干预的超自然力量。对于命定,人都应该安之若命,不能扰乱内心的平静纯和。这种超越现实功利、追求自由获得的态度本身,就已经进人了审美的层次,因此,也可以说,庄子哲学的全部内涵,就是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审美地活着。这尤其表现在庄子中对于生命的重视。甚至于在《养生主》中竟然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样的让后人诟病的极端之语,教人在乱世的矛盾夹缝中“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人间世》中社之栎树因其为无用之材而幸免于斧刃加身,得以“大蔽数千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商丘之木,也因其细枝“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大根“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叶子人食之“则口烂而为伤”,气味人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从而得以终其天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