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二十五轮禅观:25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圆觉二十五轮禅观:25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 |
 |
|
 |
圆觉二十五轮禅观:25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8053729/9787508053721
·条形码:97875080537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禅·高阶禅观系列
内容简介 《圆觉二十五轮禅观:25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内容简介:《圆觉经》是佛陀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与观行的方法。圆觉二十五轮三昧,依止“悟净圆觉”根本,并以三大修行法: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来贯穿一切禅法,开展出菩萨的大三昧,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的见地,圆成无上的佛道,为一切禅修行人所必须修学。
《圆觉二十五轮禅观:25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总摄的“圆觉二十五轮禅观颂”,开始总说圆觉二十五轮三昧,再进入圆觉二十五轮三昧的修证,并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等四相的观察,让修行者远离禅病,成就究竟圆觉的境界。《圆觉二十五轮禅观:25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附有唐朝圭峰宗密所著的《圆觉经略疏注》,以帮助读者更能清楚地理解《圆觉经》。
作者简介 洪启嵩,洪启嵩先生十岁开始修学中华禅,二十岁开始教授中华禅,并多年闭关修持中华禅各派禅法,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北美各国的高等学院与寺院禅堂举办数百次禅学讲座与禅修训练,对于人类身心气脉的改造、人类身心境界的提升,有深入研究与修证。洪启嵩先生几十年来在佛教的大小乘禅法、显密教禅法、南传北传禅法、汉传藏传禅法、教下与宗门禅法等均有深入与系统的研究与讲授,在海内外已出版各种佛教禅学著作上百种。洪启嵩先生作为中华禅的卓越导师,发愿构建适宜当代人的中华禅学修体系,以中华禅为根本,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禅为宗旨,来引导当代世界文明。洪启嵩先生认为,真实的佛教应“依禅出教”,“藉教悟宗”。并且坚信,“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中国文化的特质也在禅”;“中华禅是中国佛学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编辑推荐 《圆觉二十五轮禅观:25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圆觉经》二十五轮三昧是二十五种如来圆觉境界的禅法,其中含摄了一切菩萨三昧。以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来贯穿,相互组合成二十五种如来圆觉境界的修法。同时以不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来证得圆觉的境界。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圆觉经二十五轮三昧禅观颂
第二章 总说圆觉经二十五轮三昧
皈命三宝
听闻二十五轮三昧的大众
发心修学二十五轮三昧禅观
二十五轮三昧的正确见地
第三章 圆觉经二十五轮三昧修证(一)
断灭理事二障
性自平等
凡夫、菩萨随顺觉性
随顺如来觉性
《圆觉经》的三种观察
《圆觉经》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第四章 圆觉经二十五轮三昧修证(二)
四相的观察
不执四相
远离四种禅病
圆觉圆摄如来五智
成就圆觉三观
圆顿大禅大圆觉
回向
附录一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附录二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序一
序二
卷上之
卷上之二
卷下之
卷下之二
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
清凉国师诲答
十月二十三日学徒宗密裁书再拜
……
序言 由于宿缘,我对佛法禅观有着自然而深刻的欣悦。而自幼以来为了寻求超越生死、离苦得乐的法门,也相应地依止佛法禅观为解脱的宝筏。
佛陀依禅出教,以其内证的大觉,开示了法界的究竟实相。而他所宣说的文字般若,都是让我们能够现观成就的指示。但佛陀的大觉,是经由自证而得,我们如果不能依佛陀的成就次第而得圆满,只是数着佛陀的珍宝,毕竟无益。而佛陀的观照般若,是由至深的禅观修证而来。因此,个人依随因缘,不揣浅陋,乃在佛前发愿,希望将禅观法门次第开出;上令诸佛欢喜,下令众生得利,所以陆续地开出了一系列的禅观修证法门。
自一九七八年以来,一直随因随缘地教授禅法,至今也将近二十年了,但是一直感觉未能将佛法禅观做较完整的整理,虽然也陆续开讲了禅定学,但数年来一直未进入实修次第,总觉遗憾。一九九四年,我忽然清晰地体悟,开讲完整禅观的因缘已至,因此决定自一九九五年起,宣说圆顿禅人五年高阶禅观修证课程。
文摘 “《圆觉经》二十五轮三昧”,《圆觉经》其中的二十五个清净定轮,依大圆觉的立场来讲,是菩萨大三昧。二十五轮三昧,含摄了一切菩萨三昧。我们依据菩萨道的立场,如何来体悟这二十五轮三昧,并依此修持而获得成就,这是很重要的事。
基本上,佛教信仰根本是不需要的;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必须的。重要的是我们是一个生命体,我们希望能够体悟宇宙实相,并能够实证之。
佛陀告诉我们这个宇宙的真相,我们也能依此而修证成就。如果我们所行、所学,都是依止佛陀,依止法界实相,那么,我们被称为什么是不重要的。所以,佛教到底是一群信佛教的人的共同聚会,像一般交际的场所,还是修行的地方,在很多的缘起中,许多佛教的聚会,变成庙会一样,虽然比世间的吃喝玩乐要好太多了,但是,如果我们体悟到我们是要做真正修行的人,真正要学佛,不是只想仰赖佛陀来救度,而是想让自己修行证悟的话,那么,从现在当下开始,应善观自心。
生命不会重新再给你一次机会,就像“生活不会NG”的广告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