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搔首问天)(人体卷)

2010-12-1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搔首问天)(人体卷) 去商家看看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搔首问天)(人体卷) 去商家看看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搔首问天)(人体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605534X/9787536055346
·条形码:97875360553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简介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搔首问天)(人体卷)》内容简介:没有天地造化的风云变幻,没有神话传说的瑰丽多彩,没有动物世界的千姿百态,没有植物世界的万种风情……但人体的世界涵盖了诸多民俗、语言与审美的文化因素,并散发出其独有的韵味。
象形文字是人类记录世界的最原始方式。人在认识外部世界之前,首先要认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表述人体各个部位的文字多是象形文字。这些文字随着时代、风俗的演化而变化,从这些文字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出很多中华文化的底蕴。
编辑推荐 《搔首问天(人体卷)》: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头
二 发
三 面
四 眉
五 目
六 鼻
七 口
八 齿
附 舌
九 须
十 耳
十一 手
十二 足
十三 心
十四 血
十五 骨
十六 文
十七 影
十八 乳
十九 女阴
二十 男根
后记
……
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竞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竞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人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人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一文化一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间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上帝,您还在发笑么?阿门!
文摘 插图:




头之各种奇异,在后世的志怪故事中仍时有想像,并有丰富和发挥,如到清代袁枚的《续子不语》中,无头人刑天已形成了一个国度,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如刑天一样,“皆肥短无头,以两乳作眼,闪闪欲动,以脐作口,取食物至前,吸而啖之,声啾啾不可辨”,想像更为细致,因以脐为口,所以对食物是“吸而啖”,“声啾啾不可辨”。种种有关头的怪异想像在神魔小说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西游记》写哪吒能够变换成三头六臂,砍一个头下来自是无妨。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生命有充分的保障,大闹天宫被捉住问斩,头总是砍下一个便长出一个,玉皇大帝也奈何他不得;后来在取经路上与车迟国鹿力大仙斗法,头被砍落后轻而易举就能自动复合,鹿力大仙实在是不知轻重,自恃学了点皮毛法术,居然敢跟齐天大圣斗,枉送了一条性命。《封神演义》中的申公豹也能将首级取下来,遍游千里而后复返颈腔。他虽用此幻术险些骗过姜子牙,但是“其时只用一时三刻,其头不到颈上,自然冒血而死”,也不过是鹿力大仙的伎俩,和孙大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以,申公豹的头后来虽还不至于像落头民那样回不来,却装歪了,从此成了歪头。
对不是神仙没有万般变化的普通人来说,身首异处之后,头自然也没用了,但有的头却能“发挥余热”,创造价值。上下五千年,最值钱的人头大概要算楚霸王了。项羽与刘邦交战四年,终因有勇无谋,被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他虽奋力杀出重围,有机会返回江东重整旗鼓,但自觉无颜面见家乡父老,遂决意赴死,于是复入汉军阵中。项羽在汉军中数番冲杀,所向披靡,斩将夺旗,神威不减,以一人之力挡百万之勇,终至受伤。在厮杀中,他见到现为汉将的自己的前部将吕马童,就说道:“这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却不敢正视项羽,告诉身边的另一位将军王翳说:“这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刘邦悬赏千金求购我项上人头,还有封地食邑,我就为你做件好事吧。”于是自刎而死。汉军将士一拥而上,争抢竞斗,相互残杀,死了数十人。王翳抢得了项羽的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分得项羽身体的一部分,五个人瓜分了项羽的尸首。刘邦论功行赏,五个人均被封为侯爵,王翳获封杜衍侯,得福于项羽之人头可谓匪浅。
项羽之头为别人造下无量功德,而古代最贵重的头应数清朝的雍正皇帝,据言雍正之头被吕四娘砍下
……
后记 现在想来,当初贸然答应易存国主编的约稿来写这本人体符号文化,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在当时,只是觉得这个课题非常有趣,完全没有想到工作的艰辛。开始撰稿之后,才发现,要想把人体符号的文化蕴涵阐释清楚,诚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的学科太多,文字学、文学、民俗学、医学、文化学……
撰稿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一个过程,从这许许多多的学科中逐渐将人体符号的文化蕴涵剥离出来,是一次虽然艰辛却也愉悦的旅途。学习着,快乐着……对于习惯了用平板凝练的语言写学术论文的我,下笔时常不自觉会带上学术考证的风格,要想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横溢,亦非易事,只能说,我努力期望达成这一目标。至于达到没有,要看读者诸君的品评了。
在撰写中,外子刘立志负责为我查找相关资料,我则负责消化吸收及撰写。其中,有一节由外子执笔,不知读者诸君能否从文字风格的差异上找出是哪一篇?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