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论语高级读解 |
 |
|
 |
论语高级读解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页码:3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7193487
·条形码:97878071934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纸生态书系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台湾版《论语高级读解》是从1963年开始编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的。这套书很好地继承了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国文教材的精华,同时又能融通古今,与时俱进,富于现代气息,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集于这一套书中,“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标准,启发读者联系现实,领悟原作精髓。
媒体推荐 这套“四书”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用书,引进内地出版,我想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对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帮助,二是为成人或学生自学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好的参考读本。
——任继愈(哲学家 原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套读本,在台湾经历了40年的实践和检验。40年来,屡经打磨和修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它打破了通常的注释模式,将义理相近的单句重新归类,使之相互贯通,更明晰地阐发了文化的精髓。一代又一代台湾人都是在这套典籍的浸润下,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光。
——叶匡政(学者 文化评论家)
编辑推荐 《论语高级读解》是任继愈先生作序并鼎力推荐!台湾沿用40多年国学教师读本,内地唯一引进版,华语世界权威国学读本,台湾国学教师必读手册。
目录 任继愈·序
论语概说
孔予传略及其教育学说
德行类
论道德
论仁爱
论孝友
一、论孝
二、论友
论修养
一、自省
二、远怨
三、论君子
四、论君子与小人
五、论好恶
六、论刚毅
七、论士
言语类
论法语
一、时言
二、善言
三、言行
论人
一、论古人时人
二、记孔子
三、孔子自述
四、时人评孔子
五、孔子论弟子
政事类
论政治
论礼乐
文学类
论为学
一、学习科目
二、治学方法
三、学习态度
四、教学精神
论学
论诗
叶匡政·后记
……
序言 这套“四书”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用书,引进内地出版,我想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对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帮助,二是为成人或学生自学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好的参考读本。
《论语》《孟子》是先秦的著作,《大学》《中庸》成于汉初,这是学术界的共同看法。这四部书各自独立,不相联属。伊川程颐开创洛学,他经常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材教育门徒。这四部书成为儒家系列丛书,应当说是从程颐开始的。但因为当时有些学派(如司马光)对这四部书不完全赞成,所以“四书”虽在北宋受重视,但未能定型。“四书”与“五经”并列,公开主张“四书”优于“五经”,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那是朱熹努力推行的结果。
韩愈、李翱对《大学》《中庸》予以阐发,但没有把它们从《礼记》中分离出来。朱熹说:河南程夫子也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朱熹进而说明学习“四书”的顺序,学者应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朱熹对“四书”的研究注释。投入了极大的工力。他对大学,加工较多,从中分出“经”及“传”并改变了原来的次序。对《中庸》,大体依照程颐的观点,重新分别章节,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对《论语》《孟子》两书未曾改动,而是博览古今注释,择善而从,称为《集注》。《四书集注》吸收了唐宋以来的文化积累成果,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儒教思想体系。“四书”是一部强化内心修养、涤除心灵杂念的儒教经典,所以也值得在今天的社会中传播。
文摘 论语概说
论语释名
“论语”名称,各家说法不一:
(一)班固《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二)刘熙《释名·释典艺》云:“《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言也。”
(三)何晏《论语集解·序》邢呙《疏》云:“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
根据班固说法,所谓“论语”,是论纂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之语。而刘熙与邢昺则是从《论语》一书的内容,以及其功能与价值来说明《论语》的名称。按班固的说法,“论语”的“论”字,应是“论纂”的意思,当音“lùn”。然而,世人多读“论”为“lún”,这是受到刘熙与邢昺的影响,以为“论”字既有伦理、经纶、轮转之义,然则读“hún”,适足以呈现“论语”教化人伦、经纶世务之价值。
近人陈大齐先生直接自《论语》书中,寻绎“论”和“语”字的用法,然后归纳出“论语”二字的真正含义。其结论是:“《论语》所载,以孔子言论为主。而孔子语论可大别为二类:一为与人问答讨论;二为未经人问而自动告人。前一类正是论,后一类正是语。故书名《论语》者,意即孔子的论与语,用以显示全书的主要内容。”(《孔子学说》首章)
此数说之中,以班固《汉志》之说或可得其实,近人陈大齐之说,亦可供参考,至于刘熙、邢昺所说,大多穿凿。
论语纂辑
《论语》之纂辑,历来说法亦不一致。
(一)何晏《论语集解·序》引刘向云:“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谓《论语》为孔子门人所纂辑(见前引)。
赵岐《孟子题解》云:“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
此数家之说,皆以《论语》为孔子弟子所纂辑。
(二)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谓《论语》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定。”
《论语崇爵谶》则谓《论语》是:“子夏六十四人共撰。”
此则明指《论语》纂辑者的姓名。
……
后记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高级读解”终于出版了。2008年初,内地引进了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在两岸文化界、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这套高级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读本,能与读者见面。是我们的一桩心愿。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有巨大的欢乐荣耀,也有至深的哀伤痛楚。这一年人们发现,物质世界不能成为人生的全部寄托,心灵的安顿和抚慰对今天的国人来说,尤显重要。二千多年来,传统中国人大多依靠儒家精神采安身立命。儒家虽然不是宗教,却安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也使多灾多难的中国度过了很多危急时刻。经过这一年,我们或许能理解到,儒家文化本身就有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贯穿于传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力量使人们在挫折中,也能体会生的幸福感,可以时时抚慰人的心灵。应当说,这一年,让我们更感到了出版这套书的迫切和价值所在。
说起这套读本和《国学基本教材》的出版,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还有些关联。我30岁后,才开始系统研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年的学习,让我越来越认清了自己的血脉。一个人到了我这个年龄,才会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我们的记忆才能保持鲜活,我们在现实中才能感到光荣。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历史感。一个人不仅要有个人记忆,更要有关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才能真实地把握自己行动的意义。这在过去几乎是个常识,但今天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群文化的孤儿,东讨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没有自己家的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