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2010-11-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去商家看看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去商家看看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6595325
·条形码:97878065953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内容简介 《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是将中国佛教传统心灵体验与现代精神分析对深层心理的研究进行对比、沟通的一种尝试,着重讨论了无意识、性、语言、自我等基本问题,并对二者在实践中的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媒体推荐
自民国太虚大师以“契理契机”之般若智慧首倡人生佛教,20世纪中国佛教沿着适应时代,走向社会,走入人群的道路不断探索、创新,一扫明清以来山林佛教衰败颓废之局面,伴随工业文明与社会变迁,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如今已得到世界绝大多数佛教徒的普遍认同,并以各种方式将其付诸实践,中国大陆及港台、日韩、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的佛教莫不呈现多姿多彰的人间化样态。
面对佛教目前欣欣向荣的表象,教界、学界有识之士亦不约而同地看到这一人间化过程背后的隐忧。佛教以解脱生死为根本,过分注重人间福社,再忽略自净其心、自主其心的内在修
行,便会失去佛教特质,人间佛教堕落而为“人天佛教”,佛教了生脱死的根本价值便天法体现,仅仅变成了一种社会福利与道德教化组织。而另一面,传统山林佛教净化自心、主宰自心的修行方法产生于自然经济、农耕社会,适应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与现代工业文明紧张的生活节奏多有不容,因而难以在社会广泛普及。表现在人间佛教中,就是缺少在现代社会行之有效、普遍适用的净化心灵,进而解脱生死的修行方法,这已成为人间佛教发展的瓶颈,也是人间佛教成败与否的关键。这一点在汉传佛教中就更为突出。
自民国以来,大量汉地僧俗入藏求法兴起的密宗热, 以及近年推崇原始佛教而兴起的南传热,可说都是汉传佛教僧俗为突破这一现代佛教发展的瓶颈而进行的努力和尝试。在佛教的新生一代中,无论教界、学界,大批有志于发展现代人间佛教的青年都积极投身到了这一探索的行列中。
尹立同学曾学习经济、哲学、医学,知识结构较为全面,1996年考入四川大学宗教所随我攻读中国佛教研究生,2002年博士毕业。期间除认真学习佛学理论外,亦多方求师问道,入藏
区、山林、民间学习考察。并依自己因缘及宿愿,接受精神分析,尝试将现代心理学理论、技术与佛教相结合,摸索现代生活方式下可行而有效的身心净化方法。本书便是他进行探索的初步成果。
国际佛学研究中,佛学与心理学理论的对比、借鉴和互动亦为理论前沿和热门。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他与日本禅师铃木大拙合著的《禅宗与精神分析》一书中就曾指出,精神分析可以作为禅宗参禅开悟的准备阶段。但及至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就佛学与精神分析进行系统理论对比的研究,因此本书的出版,有填补理论空白的意义,并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
足为序。
陈 兵
2003年5月于川大竹林村
目录

前言
上 沟通篇
第一章 佛教与精神分析简介
第二章 心灵的结构 无意识
第三章 生命的原动力 性欲论
……
文摘 书摘
佛法的基本道理是缘起法则,依缘起而有生死流转,依缘起而有涅盘还灭,如实知缘起则能得到解脱。缘起法则,佛出世也如此,不出世也如此,佛不过发现、见证了缘起,然后方便教导众生而已。经载,佛告众比丘曰: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
何谓缘起,“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意即凡世间的一切存在的、生起的,都依于种种关系、条件、因素而有而生,即依因缘而生。依因缘有而有的,也就依因缘而无,依此确知有生死解脱的可能性。世间一切都依因缘而如此,这就是不落二边、恰到好处的中道,即佛教缘起说的基本法则。
佛经中从多方面表示缘起的意义。如称缘起为法住,是说缘起是确立而不可改易的;法界,是说缘起是一切的因性;法性,意为缘起是客观如此的;法定,表明缘起是各安自位而决定不乱的,所谓因果毫厘不爽;谛,是说缘起是如实不颠倒的;如,表明缘起是如此如此而不变异的。总之,这一切都表明了缘起的真实性。
说到缘起,最为完备而有代表性的是十二有支说,即所谓的十二缘起。它们是,缘无明有行,行缘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人,缘六人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生缘老死。
其中,十二支最后的“老死”,表现现实的生存之苦。追溯这个老死的根源,发现是因为有生,被生下来,所以才有老化、死亡,是故“缘生有老死”。接着,在生的存在条件方面,可以发现是因为“有”,“有”意为轮回上的存在。自我流转于轮回之中,就是被生下来的原因,故说“缘有有生”。因此在十二缘起说中包含了轮回的观点。轮回的存在是苦,如果究其原因,就会发现是因为“取”;取意为执着,执着于生存便成了使生存持续下去的条件,故说“缘取有有”。接下来,如果问人类为什么要执着,就会发现是因为“爱”;爱是渴爱,由渴爱而有渴求,于是产生了烦恼,产生了不满足,这就促使我们执着地去求取,故说“缘爱有取”。在众生的感受中,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动力,是当下直接迷昧生存的根源,因此爱、取、有、生、老死等前五支,又单列出来,称为“渴爱缘起”。
但是爱的活动应该还有条件,即是“受”;受是领纳对象之意,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