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韦伯恩 |
 |
|
 |
韦伯恩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103033289
·条形码:97871030332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内容简介 《韦伯恩》是丛书中的一本,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d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编辑推荐 《韦伯恩》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序
引言
童年,读书与学习(至1908年)
剧院指挥的徘徊岁月(至1914年)
战争,移居默德灵(至1922年)
富有成果的十年(至1933年)
孤独生活与后期作品(至1940年)
最后五年
性格形象试论
宗教与政治
艺术家
韦伯恩音乐的美学与影响方式
编号以外的作品
编号作品
无调性与警句式声音
中期
十二音音乐
晚期作品
注释
年表
当代作曲家的评论
作品目录
书目
后记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图片出处
……
序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d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人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做“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做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严宝瑜(执笔)余志刚高中甫
“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小组
2003年6月于北京
文摘 韦伯恩直至此时生活还得依靠父亲(母亲1906年9月7日逝于普莱格尔霍夫)。他对于自己是否从事学术尚未决定,他没有考虑以作曲维持生计,也没有突出的乐器演奏才能。
面临如此情况,他怎么会从事指挥这一行,至今不清楚。无论如何,他努力实践,当时他正热恋表妹默特尔,必须考虑成家。因此1908年夏,接受了依许尔海滨浴场疗养地乐队第二指挥的职位,同时在疗养地剧场歌剧院同时担任练声钢琴伴奏和临时指挥。“是谁为韦伯恩创造这个就业机会,至今不能确定。同样下面比较次要的一点也没有搞清楚,韦伯恩——后来成为成功的、令人尊敬的、有责任心的音乐会指挥——是从何处、以及怎样学会必要的指挥技能的。但可以估计,完全有可能,在这个领域他根本从未正规学习过,大概在勋伯格那里上的课,令他学会了音乐基本的结构因素,以及特别的形式与乐句技术分析,这成为他干这一行的基础……”
韦伯恩指挥的技术,还有纯粹的节奏技巧,一开头就能掌握,大概不太可能。因而,毫不奇怪,他不久在一封信(1908年7月17日)中就向表兄迪茨抱怨自己在海滨浴场的工作:“我对这么一个剧场还没找到表达方式。从这个世界里产生出这样无价值的东西!若能消灭所有的轻歌剧剧院、戏剧剧院、民间戏剧剧院,对人类该是一件多好的事!”同赏识《华尔兹之梦》的贝尔格相反,韦伯恩后来也不可能喜欢这类体裁,但他自称洛尔青的《沙皇与木匠》是自己喜爱的歌剧。
指挥生活的苦差使,令韦伯恩从1908年起十年之久无法摆脱。对他来说,指挥之所以成为一种苦差使,显然当时没有心理准备,要耐心攀登指挥职业的等级阶梯,就如马勒也无法摆脱指挥职业一样。一方面韦伯恩对音乐素质、对当时作品的特殊形式和内容的天性,有一种特别的灵感;另一方面他特有的那种急躁不安,又使他在剧场业内不会成功,但是他后来还是自由从事音乐会指挥与合唱指挥的工作,因为那类指挥没有体制、没有“录用”机构来限制他。
在依许尔海滨浴场的服务没有给他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如此,韦伯恩仍旧怀有从事作曲的打算,甚至有写歌剧的计划,迪茨显然准备宣布要为表弟写一部脚本。但此刻韦伯恩已经在为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年)的话剧《阿拉丁与帕洛密德》谱曲。1908年7月17日他在致迪茨的信里说,勋伯格对他创作的进展非常满意。他想把迪茨的脚本作为自己第二部歌剧,他说:“但是我提出下列条件:不分幕,没有冲突,所有需要'图解'的东西都去掉。除了几个人外,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不要剧本
……
后记 本书第一版(汉堡,1975)出版后,赫尔施科维茨写信给笔者(1976年2月6日),让我注意,施托依厄曼与韦伯恩,与整个勋伯格圈子的友谊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关于贝尔格和韦伯恩的友谊,他说:“尽管这一友谊对双方曾经是真诚和密切的,但后来又成为对手。就创作而言,贝尔格和韦伯恩,他们是勋伯格为首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左右两翼,这个事实一定赋予他们的关系某种确定的倾向。”
克热内克也写信发问(1975年11月1日),笔者在第94页上提及的细节——克劳斯在纳粹初期也摇摆不定——出于何处;因为他在那个时期常常见到克劳斯,从来没有注意到纳粹对他有什么好感。这个证据出自目前尚无法借阅到的一篇报刊文章,作者是托尔贝格,他根据回忆,认为克劳斯的态度是倾向性的,而非同情性的——也许是所谓主观性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