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圆融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

2010-11-2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圆融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 去商家看看
圆融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 去商家看看

 圆融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页码:49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811100088
·条形码:97878111000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西方文化包括古希腊的理性逻辑思维方式与由此形成的自由、民主、科学传统;古罗马的公民身份观念和政治法律制度及由此形成的法治传统;希伯莱人的宗教信仰及由此形成的基督教伦理价值观念。这种文化被移植到美国,逐渐脱离开欧洲的传统,增加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要素,成为追逐高科技、高财富、高消费、军事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理性”文化。
作者简介 李霞,女,1962年生,安徽霍山人。现为安徽大学哲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并留系任教。1985年至1988年在安徽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同年入选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0年至2003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道家哲学、佛学和儒、佛、道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道家与禅宗》、《中国宗教》、《道家与中国哲学》(明清卷)、《生死智慧》等,出版合著《安徽文化史》等多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其中,多篇获省部级奖。
目录

导言 一统型社会与圆融型思维
第一编儒家思想研究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程朱对孔孟仁学的改造与发展
理性精神与宗教意识的统一——论儒学的二重性及其对徽文化的影响
阳明后学的以儒合佛道论
沦新安理学的形成、演变及其阶段性特征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试论新安理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的演变
儒学与基督教对话与互补的必要性

第二编道家思想研究
老子的“道”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老子的生命崇拜意识
老子生命观念的理论渊源
略论老子的处世之道及其历史影响
20世纪国内老子研究述评
从庄子和西方智者学派的比较看相对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庄子研究四十五年
老庄道论的宇宙论内涵
道家人生哲学的现实作用
道家平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发展形态之我见
道家生命观与楚淮文化
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傅伟勋对道家哲学逻辑发展的诠释学建构

第三编佛教思想研究
佛教顿悟说与现代直觉思维
中国佛教经典解释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教合一”说的演变
佛教“中道观”及其人生启示意义
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
从“六祖革命”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人文精神
的建立
“顺”:禅宗人生哲学的基本特征
论禅宗的意会论
禅宗之“心”的宇宙论三义
东方佛教的宇宙哲学

第四编儒道佛关系研究
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冲突
先秦道家修养论及其对儒墨修养论的否定
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
陈献章思想与道家的关系
佛道旨趣之同异论纲
佛道心性论的交互影响
从道家之“道”到禅宗之“心”
庄子与禅宗的超越意识
略论庄禅真理观及其历史影响
浅谈佛学与理学的主客体论
禅宗心性说与王阳明的良知主体论
后记
……
序言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欧美等国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为主流文化。人们知道,欧洲文明开端于古希腊、罗马、日耳曼和希伯莱人的民族传统,15世纪以来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文化变革,逐步形成凝聚多种文化精华的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包括古希腊的理性逻辑思维方式与由此形成的自由、民主、科学传统;古罗马的公民身份观念和政治法律制度及由此形成的法治传统;希伯莱人的宗教信仰及由此形成的基督教伦理价值观念。这种文化被移植到美国,逐渐脱离开欧洲的传统,增加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要素,成为追逐高科技、高财富、高消费、军事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理性”文化。美国以其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经济实力、军事优势、科技含量,成为向全世界推行西方文明的火车头。当前世界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实际上就是全球美国化的趋势,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统治全球、征服自然的大趋势。西方的主流文化以其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观,以其唯物主义机械论的世界观,以其聚敛财富、贪得无厌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其相互竞争、优胜劣败的个人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异常、人口爆炸、灾病流行、恐怖犯罪、战争危险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地球生态劫难。
文摘 三、南北朝、隋唐佛教的“义解”释经法
中国佛教发展到南北朝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一方面,它要求摆脱中国本土思想影响的愿望更强烈,并逐渐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则力图包容中国本土思想尤其是儒、道思想。这在佛经译释方面的表现便是译释者们探求外来佛教本义的兴趣在普遍增加,他们普遍舍弃了魏晋时期的格义解经法,代之以义解法,力求通过自身对佛教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而独立地诠释出佛经本义。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佛典译释对象来看,在南北朝佛教中,小乘佛教不同部派的论著大规模涌人中土,一般称为“阿毗昙”,简称“毗昙”,意译为“对法”、“论”等。这是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它对佛经的论释采取名相分析与理论阐述并用的方法。较之“经”的结构松散、语言模糊等特点,“论”体系严密,定义清晰,重在阐发佛经义理。因而更能吸引那些循文求义的知识僧侣,它在南北朝时期的盛行及为广大僧人所译解,正表现了当时人们追求佛经本义的兴趣在增加。
其次,当时中国佛教界对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与观念已不只是照本宣科,而能融会贯通,并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而揭示佛经中虽蕴涵却未明言的某些义理。这种解经水平不是魏晋格义法所能达到的,只有运用义解法,才能揭示出经中未言之理。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竺道生。他对魏晋格义法颇为不满,认为解经的宗旨是要解出经中之理,而格义法恰恰是拘泥于语言,只注重文字言辞的变换,忽视了佛典原义阐释的准确性。他认为语言与义理在解经中往往是相互矛盾的,拘泥于语言形式便不能把握其言中之义理。有鉴于此,道生主张不应只援引道玄的名言术语去格度佛理,而应运用道玄“得意忘言”的方法去理解佛理。他提出了“人理言息”的义解解经法,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寄理,人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则可言道矣”。道生自己的解经实践正运用了这一义解法。
后记 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尝言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是说,《春秋》、《老子》、《庄子》和禅学同是为学之要,儒、道、佛三学缺一不可。因为一个人来到人世之后,既必须涉世,又要善于忘世,在一定情况下还需出世,只有儒、道、佛三学俱全,才能完全直面人生。
就人生而言,未必每个人来到人世都必须面对涉世、忘世和出世三种情境,但也很少有人只需面对某一种人生情境。涉世是人生的常态。人是社会性存在,任何人来到人世之后,都必须过着世俗的社会生活,都必须融人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都必须接受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约束,都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都会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就是涉世。儒家的思想观念是为人们更好地涉世而创立的,它揭示了人最基本的社会性本质和社会生活准则,人们只有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性本质,自觉遵守社会生活准则,才能顺利而成功地涉世。所以,儒家的人生态度是最常规性的人生态度,儒家的思想观念是最符合社会生活常态的价值准则,儒学是人们为人处世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同时,人来到人世之后,当他的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当他的生活深入到一定层次、当他的心灵超越了常人的状态、当他有了较为复杂的人生经历、当他走过了一段或长或短的坎坷路、当他经历了或多或少的人事纷扰之后,他便会觉得忘世的心境不可无。人人都想追求功名利禄,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