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
 |
|
 |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7671459/9787807671459
·条形码:97878076714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竞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之一。从古代的“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到现代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活着干,死了算”、“没有任何借口”等,无一不浸透着竞底精神。竞底如同魔法,它使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但也如同一道咒语,使中国企业局限于低层次的发展,缺乏转型的动力。
作者简介 孙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曾就职于国企、外企,并创办运作高科技企业,历经研发、制造、销售等各种商业形态,谙熟企业经营的各环节各部门,善于从高端洞悉经营者的决策心理。代表作:企业战略管理小说《商略》、《胜算》。
编辑推荐 《竞底:中国企业之殇》揭穿中国企业的成长“谎言”,历数逼近底线的莫测招术。全景式剖析中国企业竞底本质的首部力作,二百余个真实案例,揭示中国企业走向衰败的根源之谜。
竞底,曾催生了中国企业的迅速崛起。联想、吉利、华为、国美、蒙牛的辉煌,无不环绕着竞底的“光圈”。然而,竞底“成功”的企业如同一个毒苹果,外表光鲜,内在却危机重重:联想接连巨亏,蒙牛屡陷风波,华为狼性遭遇质疑。敢问:中国企业会不会集体死于竞底?!
精辟战略解读+真实案例分析,揭秘竞底本质,解读中国企业集体走向衰败的商业巨作。
所有中国企业都在一条“竞底链”上进行着生死博弈:一方面要把对方打到底线,甚至踢出局;另一方面自己要逃离底线,争取更多的竞底空间。实际上,竞底之战中没有赢者,任何一家企业都逃脱不了死亡的魔咒。
目录 代前言
第一章 竞底概论
一、竞争的概念与本质
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
三、中国竞底的普遍性
四、竞优的难处
五、竞底的长处
六、竞优和竞底,所需要的能力不同
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
九、相关案例
十、竞底战略的问题
第二章 底线
一、底线的定义
二、底线的特性
三、底线类型
四、不断变动的底线
五、击穿底线和突破底线
第三章 竞底精神与竞底实力
一、竞底精神
二、竞底实力
三、竞底落差
四、竞底空间
五、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
六、竞底链
第四章 竞底组织
一、竞底组织扫描
二、竞底者
三、被竞底者
四、竞底组织的诞生和成长
五、竞底组织内部的博弈
第五章 竞底文化
一、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二、竞底文化的特点
三、执行
四、行为塑造
五、洗脑
六、竞底式的用人文化
七、竞底文化注定的九斤老太法则
八、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差异
第六章 竞底战略(一)
一、战略概论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三、企业竞底实力分析
四、选择竞底目标和对竞底目标的藐视
五、竞底方向和竞底时机
第七章 竞底战略(二)
一、竞底空间
二、典型的竞底技术
三、竞底战略的风险
四、实施竞底战略时的危机应对
五、竞底战略的未来
附录:案例索引
部分参考书目
……
文摘 第一章 竞底概论
一、竞争的概念与本质
竞底是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要讨论竞底,必须先简单地讨论竞争。
“竞争”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已运用得极为普遍,但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一定有共同的理解,为了给后面的讨论确立共同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将竞争再次明确:
1.生物学意义上的竞争,是许多个体对必需资源有共同的需求,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个体间为了战胜其他的个体,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遗传学家通常认为,竞争是指自然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作用是淘汰较弱的个体,而有利于保存较强的个体。
2.经济学意义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力图胜过其他主体的行为和过程。
因此在前言中所说的,任正非的“拧毛巾”、李志强的改变加重块、打工妹尽量提高装配零件的速度、家电行业的价格大战、房地产行业的概念炒作大战、保健品行业的广告大战以及各地政府之间的招商引资大战,其实质都同样是竞争,为的是“战胜其他的个体”。
虽然竞争的形态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背后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归根结底,竞争到底是什么呢?志强厂的张晓虹是初一没读完的打工妹,整天坐在流水线旁给电话机打螺钉,她从来没有学过什么叫竞争,该如何去竞争,但生活却让她知道,如果自己把螺钉打得又快又好,尽量不给后面的工序添麻烦,并和工友们和睦相处,那么当公司订单不足时,裁员就可能不会落到她身上,幸运的话,还能在任务饱满时多挣几个钱。
打工妹张晓虹对竞争的直觉是正确的:竞争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对性能价格比的衡量。但此处的性能、价格是广义的,而并不单指产品的使用功能与消费者付出的货币代价。
案例:戴比尔斯的竞争策略
钻石是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戴比尔斯垄断了全世界钻石批发量的70%以上。他为钻石制定了统一评判标准,使每件钻石都有了一个价值基础。
实际上,钻石并没有货币职能,保值增值的能力理应比不上黄金,同时还面临着其他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的竞争。
那么,戴比尔斯是如何通过提高性能价格比,来制定其竞争战略的呢?
戴比尔斯一方面控制每年的钻石供应量,另一方面采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推广订婚钻戒与结婚周年戒,使其作为爱情象征并表达持续的承诺。
永恒的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无价的,戴比尔斯将它与自己的钻石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在想到这种神圣感情的时候,决不会考虑其他的宝石,谁会把绿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