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耶儒伦理比较研究:民国时期基督教与儒教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2010-11-1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耶儒伦理比较研究:民国时期基督教与儒教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去商家看看
耶儒伦理比较研究:民国时期基督教与儒教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去商家看看

 耶儒伦理比较研究:民国时期基督教与儒教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5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7500456808
·条形码:978750045680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伦理来源于生活。人们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伦理。在原始农耕时代,人们聚族而居,家庭和家族是日常生活的界限,因而便有宗法伦理。之后部落、部落联盟乃至国家出现,政治生活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有了政治伦理。同样,因有恋爱、婚姻生活而生性伦理,因有物品交换和商品交易而生商业伦理,因有网络活动而生网络伦理等等。一切伦理,莫不起自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伦理是调节人类社会伦理关系和范导人类实际生活的规则;合伦理生活是生活的理想性的样态。 生活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文化传统中的人。因此,特定人群所遵守的伦理和合伦理的生活也总是有其局限性的,总是一种相对的善。如何使这种相对的善不断地得到提升?除了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对于伦理的认识之外,似乎把不同人群的伦理和伦理生活加以比较是唯一的途径。实际上,比较是获得更高善的方法。人类的伦理道德就是在个体与个体、家庭与家庭、人群与人群的交往和比较中不断前进的。没有了交往和比较,善之树必将变得日益枯萎。
民国时期(1911-1949)中国基督教学者与儒教学者应对于时代伦理思潮所提出的问题,分别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和回答。本书力图在历史的视野下,从人与终极实在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救国与救世的关系、社会理想建构以及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的关系几个方面,考察二者伦理思想变迁、冲突与融合的表现,试图证明二者伦理思想的发展,是沿着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相结合的路子前进的。他们的思想对伦理学理论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世界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郭清香,1974年生于山东文登,199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2003年毕业,获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教研室,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思想史、比较伦理学。在《光明日报》等理论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了多部学术著作的撰写工作。
编辑推荐 伦理来源于生活。人们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伦理。在原始农耕时代,人们聚族而居,家庭和家族是日常生活的界限,因而便有宗法伦理。之后部落、部落联盟乃至国家出现,政治生活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有了政治伦理。同样,因有恋爱、婚姻生活而生性伦理,因有物品交换和商品交易而生商业伦理,因有网络活动而生网络伦理等等。一切伦理,莫不起自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伦理是调节人类社会伦理关系和范导人类实际生活的规则;合伦理生活是生活的理想性的样态。 生活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文化传统中的人。因此,特定人群所遵守的伦理和合伦理的生活也总是有其局限性的,总是一种相对的善。如何使这种相对的善不断地得到提升?除了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对于伦理的认识之外,似乎把不同人群的伦理和伦理生活加以比较是唯一的途径。实际上,比较是获得更高善的方法。人类的伦理道德就是在个体与个体、家庭与家庭、人群与人群的交往和比较中不断前进的。没有了交往和比较,善之树必将变得日益枯萎。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通
二 民国时期的基督教
第二节 儒教的宗教性质问题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