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

2010-11-1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 去商家看看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 去商家看看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122046834/9787122046833
·条形码:97871220468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丛书

内容简介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是《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十三章,主要介绍了生态农业道路的必然性、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生态农业模式(一元产业模式、二元产业模式、多元产业模式、克服逆境模式)、生态农业技术(节水节能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营养供给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生态农业的流域模式布局和生态农业的管理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可作为农业、生态领域研究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农业、生态与环境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一、农业起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文明
三、农业的工业化及其危机
四、发达国家对农业未来发展的探索
第二节 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未来的选择
一、中国传统农业的宝贵遗产
二、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第三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构思和初步探索阶段
二、形成共识和扩大试点阶段
三、深入思索和迎接挑战阶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态农业总论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
第二节 生态农业建设
一、区域生态规划
二、循环体系设计
三、生物多样性和资源节约型技术
第三节 生态农业依据的原理
一、生物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原理
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关联的原理
三、生态系统的能物流原理
四、经济和生态经济原理
第四节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设计与选用
一、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元产业构成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一节 单一种植业生态模式
一、种植业生态模式的设计原则
二、作物间作
三、作物套作
四、作物轮作
第二节 养殖业为主的生态模式
一、分层立体养殖
二、畜禽综合养殖模式
三、动物的轮养、套养
四、牛-鸡-猪-鱼循环模式
五、在养殖业内部进行合理的循环
第三节 林业生态模式
一、混交林
二、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
三、林药间作
第四节 渔业生态模式
一、鱼的分层放养
二、鱼的轮养、套养
三、鱼蚌混养
四、鱼鳗混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元产业构成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一节 二元产业构成生态农业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一、农牧结合及其重要性
二、农林复合及其重要性
三、渔牧结合模式
第二节 农牧结合的典型模式
一、稻鹅结合模式
二、稻鸭共作模式
三、稻鱼共作模式
第三节 农林复合典型模式
一、桐农复合模式
二、杨农复合模式
三、胶农复合模式
第四节 渔牧结合模式
一、渔牧结合模式概述
二、渔牧综合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元产业构成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一节 多元产业构成的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一、多元产业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多元产业生态农业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多元产业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一、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二、林农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三、农牧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四、林牧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五、以沼气为纽带的复合产业生态模式
六、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多元产业生态模式
七、以农副产品加工为纽带的多元产业生态模式
八、以生态旅游为纽带的多元产业生态模式
九、综合案例——北京蟹岛都市循环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克服逆境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一节 水土流失防治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基本原理
二、南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农业模式
三、华北山地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农业模式
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五、黄土高原集水型生态农业模式
第二节 风沙防治生态农业模式
一、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沙防治生态农业模式
二、北方干旱区绿洲风沙防治生态农业模式
第三节 盐碱地治理模式
一、西北内陆干旱区绿洲农业盐碱地治理生态农业模式
二、华北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生态农业模式
三、东北盐碱地治理生态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生态农业节水、节能技术体系
第一节 地膜覆盖技术
一、基本背景和原理
二、平铺地膜覆盖技术
三、沟垄地膜覆盖集水技术
第二节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一、分区交替灌溉
二、冬小麦非充分灌溉节水
三、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
第三节 秸秆覆盖与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一、新疆保护性耕作模式
二、北京郊区春玉米保护性耕作
第四节 日光温室节水、节能技术体系
一、简易保护地栽培
二、西北阴阳日光温室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生态农业的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体系
第一节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一、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和污水处理的策略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
第二节 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一、畜牧业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二、畜牧业污水的处理技术
第三节 农林牧业废弃物能源工程技术
一、沼气厌氧发酵及其残余物利用技术
二、生物质气化利用技术
第四节 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
一、秸秆热解气化工程技术
二、秸秆还田养地技术
三、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质技术
四、作物秸秆的饲料转化技术
第五节 固体废物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一、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二、生物源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三、生活垃圾处理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生态农业的营养供给技术体系
第一节 植物生产的营养供给技术体系
一、中国植物养分资源的概况
二、生态农业中养分高效利用和控制原则
三、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养分高效利用技术
第二节 动物生产的营养供给技术体系
……
第十章 生态农业的病虫害控制技术体系
第十一章 生态农业的流域模式布局
第十二章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选择与运作
第十三章 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
……
序言 从中国学者们开始提倡生态农业到现在已经有约三十年历史了。假如说当初提出生态农业建设是一种深思和远虑,那么现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可以说是十分现实和紧迫了。在农业对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逐渐明朗,重大农业生态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2008年10月12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该决议在确立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的时候非常清晰地提出在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这些提法都是前所未有的,表明国家领导层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农业必须兼顾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且计划出台一系列的“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在解决了是否需要建设生态农业的问题之后,如何建设生态农业将是我们行动起来的时候急需回答的问题。我们这本书希望能够给那些准备这样做的各地领导、专家、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引。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首先介绍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介绍生态农业模式,接着介绍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最后谈生态农业的管理。在本书的第一章对于生态农业道路的必然性进行了论述之后,第二章系统介绍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大农业可以分为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为了应用的方便,我们先把生态农业的模式按照农业内单一产业构成的模式、两个产业结合构成的模式和多个产业构成的模式分别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给予介绍,然后在第六章介绍了克服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逆境的生态农业模式。在生态农业技术方面,按照节水节能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营养供给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的顺序,分别在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给予介绍。第十一章是对于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在流域和区域上的一个综合,分别按照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介绍了一些典型模式。由于生态农业在我国起步于农业还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年代,在不少人的眼里,把生态农业与小农经济挂钩,与传统经验挂钩。这个印象不全面,实际上生态农业更与大生产挂钩,与现代科技挂钩。农业生产规模化是增加农业对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社会需求、生态环境敏感度的重要因素,生态农业必然要适应社会大生产的变革,逐步走向规模经营的道路。在第十二章,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向读者介绍这方面的经验。第十三章着重介绍了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管理功能。在本书中,为了使比较复杂的模式和技术能够更好地被读者直观理解和运用,我们特意加入了比较多的插图。对于想更加详细了解其中一些细节的读者,我们还在每章的后面附了主要的参考文献。
本书的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骆世明编写第一章、第二章,蔡昆争编写第三章,张卫建、陈长青编写第四章,章家恩编写第五章,李凤民编写第六章、第七章,黎华寿、吴银宝和申时立编写第八章,林文雄和陈冬梅编写第九章、第十章,黎华寿编写第十一章,王建武编写第十二章,陈雨海和周勋波编写第十三章。全书由骆世明进行统稿,并对插图进行修改和比较多的补充。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一个农业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在近代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问题一直是从国家领导到平民百姓都关注的问题。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提出过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又提出了多个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如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还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等概念。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提出了走生态农业道路的构想。到底中国农业道路该如何走,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轨迹以及中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中国的现代农业道路。
第一节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开始是通过采集植物性食物和渔猎动物性食物。后来,在世界多个气候不稳定的半干旱区域分别开始了植物和动物的驯化过程,使得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有保障。依赖人力和畜力为主,依靠自身投入维持的传统农业在各国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些传统农业在世界各地曾经滋养和培育了辉煌的农业文明。然而大多数农业文明却又神秘地消失了。到了18世纪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开始了以机械和动力为核心的工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手工业生产被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工业化过程所替代。在这些工业化国家,农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工业化过程,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化学化。这样,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农业人口下降、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业也采用了与工业企业类似的公司形式或者农民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现代管理。然而农业的工业化过程不到100年,就与工业化本身一样遇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工业化过程的经济起伏的周期还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来不断克服,在工业化国家纷纷走向后工业化阶段以后,通过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减少资源的浪费已经受到普遍重视。国际社会通过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等国际法律框架约束人类自己的行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工业化农业也必须改弦更张。在近半个世纪里,发达国家曾经尝试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自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