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川盐古道

2010-11-1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川盐古道 去商家看看
川盐古道 去商家看看

 川盐古道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5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411374X/9787564113742
·条形码:97875641137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记忆·文化线路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川盐古道》从“文化线路”视角审视“川盐古道”,研究了该区域聚落与建筑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产生、发展和嬗变过程。书中深入研究了“川盐古道”的形成历史及区域分布,从中发现当时当地盐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关系;通过对聚落的研究,发现了因“运盐而兴”及因“产盐而兴”的两种聚落类型,并深入探讨了其空间形态的异同;通过对民居及盐业会馆的研究,发现了文化传播与地域气候、自然资源等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对“川盐古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解了更多的古镇文化的内涵。
《川盐古道》对探究聚落及建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川盐古道的聚落和民居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理性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川盐古道》可供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建筑设计、城市建设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供旅游专业及爱好者和其他相关专业参阅。
作者简介 赵逵,1969年出生,建筑学博士。现执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生态建筑及传统民居。
编辑推荐 古道阡陌,寻常携人去,
聊煮江山沉浮语。
深巷人家,流墨如许。
风雨处,魂逝佳城残墟。
可曾忆,千年梦相聚?
扶一曲,把盏从头叙。
——为此书题
目录
一、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及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二、“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川盐古道”
2.1 文化线路概念
2.2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判别特征
2.3 川盐古道作为文化线路的保护内容
2.4 川盐古道的旅游价值
2.5 本章小结

三、川盐古道的分布线路及沿线古镇村落
3.1 川盐的运销
3.2 川盐古道的主要分布线路
3.3 川盐古道上古镇一览表
3.4 本章小结

四、川盐古道上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分析
4.1 古代城镇与四川盐业的关系
4.2 盐业古镇的形成原因
4.3 盐道古镇的分类
4.4 盐道古镇的分布、选址和布局
4.5 古镇的保存现状
4.6 本章小结

五、川盐古道上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分析
5.1 封火墙
5.2 大匆b檐
5.3 天井
5.4 盐业移民文化与建造技术传承
5.5 本章小结

六、川盐古道上独特的建筑现象——盐业会馆
6.1 盐业会馆的兴起
6.2 盐业会馆分类
6.3 盐业会馆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6.4 盐业会馆建造技术的传承
6.5 本章小结

七、结语
致谢
……
序言 能够受著名的东南大学出版社和同济大学丁援博士(我在勃兰登堡理丁大学“建筑、土木工程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时的中国学生)之邀请,为《中国记忆——文化线路研究丛书》写一篇导言,我深感荣幸!我很乐意为这些在中国遗产保护专业领域里十分重要而独特的研究成果写篇简介。在遗产保护和管理日益进步的国际大环境下,丛书选择以“文化线路”这个新概念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目前,中国正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参与者。
近三十年来(中同所用的时间比这要短很多),国际遗产保护的范围有了显著的扩展,改变了以往与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松散的联系,如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考虑到几十年来中国公众对遗产的矛盾的态度,这套丛书以“文化线路研究”为题来作一个广泛的讨论,相信一定会给公众带来全新的感受。一方面,中国五千年骄傲的文明史,包含了数不清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延续性的证物;然而,另一方面,至少在过去的60年中,历史又呈现出刻意的、突然的和常常是暴力的对这种延续性的否定——这其中既包含了之前两代人的社会革命,又包含了现在一代人的经济革命。这两个运动一起使得中国摆脱了历史的连续性,不仅通过铲除封建制度,在政治层面上割断过去,同时还对传统中蕴含的普范性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质疑。所有这些,都与“遗产”的概念如何传达并转化到公众的认知,以及如何纳入到公共资助的保护项目直接相联系。
2007年11月,我有幸被邀请出席著名的“北京论坛”。期间,我感受到一个意外惊喜:北京论坛专门设立了一个关于“人类遗产”的专题讨论,主题是“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肩示”。我以为,这个主题揭示的是一种中国目前可能还未能被广泛接受的新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国的现状足,来自完全不同领域的两个方向(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正在协调之中。通常,关心文化遗产的是少数的社会精英群体和追求浪漫的知识分子,而非广大的普通社会阶层。遗产保护经常与旅游业发展相伴出现,尤其是作为大众旅游,而这方面又备受争议。此外,现代社会为文明进步(或者简单说是为了不断的经济繁荣)所做的努力中,很少包含对待遗产价值的真正尊重的态度,以及在遗产保护方面所需要的专长的理解。在很多城市,那些肆意建造的伪历史街道和市区,就是很好的证明。在新中国近五十年的城市规划中,这种情况非常典型,其伴随的是对有原真性历史遗迹的毁灭性破坏。
文摘 二、“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川盐古道”
2.1 文化线路概念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越来越受到国际遗产保护组织的关注。199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文化线路”的遗产保护概念,把保护范围由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到城镇,进而扩展到整个遗产区域乃至文化遗产线路的大范围。
继马德里会议之后,199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ICOMOS)在西班牙特内里弗(Tenerife)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The 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Routes),标志着文化线路保护开始步人正轨。
2003年3月1 7 13至22日,ICOMOS又在巴黎总部召开会议,专门在其《行动指南》的修订中加入文化线路保护的内容,把文化线路定义为: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①。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