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孟子讲读 |
 |
|
 |
孟子讲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3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561761250
·条形码:978756176125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学名著讲读系列
内容简介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经》,又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四书》。孔孟之所以齐名,正如司马迁所说,是因为孟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也许是因为孟子对他的政治理想充满自信,其滔滔雄辩充满逻辑力量和浩然之气,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孟子》的旧注本比较多,近人也有多种注释本。《孟子讲读》讲读《孟子》全文,共七篇十四卷,每篇分上下。各篇体例包括原文、注释、文化史拓展、文学史链接、集评、思考与讨论等。旨在通训诂,明背景,审辞气,抉要义,讨渊源,辨流变,析影响,重致用,力图通古今,贯穿文哲,以期与读者一起通经致用,修身心而砺世风。
编辑推荐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二程遗书》卷十八记程颐语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四书》。《孟子讲读》之讲读《孟子》,参考众书,又自出新意,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风格及其渊源、流变和影响等。
目录 序
导读
一、哲学思想:“性善说”新论
二、政治思想:“民贵君轻”新论
三、社会思想:士人的社会定位
卷一梁惠王上
卷二梁惠王下
卷三公孙丑上
卷四公孙丑下
卷五滕文公上
卷六滕文公下
卷七离娄上
卷八离娄下
卷九万章上
卷十万章下
卷十一告子上
卷十二告子下
卷十三尽心上
卷十四尽心下
后记
……
序言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十分浓厚的人文经典意识。一方面是传世文献中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典籍(这在世界文化中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对经典的持续研讨和长期诵读传统(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由于废科举,兴新学,由于新文化运动和建立新民族国家需要,也由于二十世纪百年中国的动乱不安,这一传统被迫中断了。但是近年来似乎又有了一点存亡继绝的新机会。其直接的动力,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提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更主要是自下而上,由民间社会力量以及一些知识分子推动的又一次“传统文化热”,尤其表现在与八十年代坐而论道的文化批判不同,一些十分自发的社会文化教育形式的新探索。譬如各地开展的少儿诵读经典活动,一些民间学堂的传统文化研习,一些民办学校、农村新兴私塾等,对学习传统经典的恢复,以及一些大学里新体制的建立等。其时代原因,表面上看起来与中国近十年的经济活力与和平崛起有关系,其实比这复杂得多。至少可以提到的是:转型社会的道德危机和意义迷失所致社会生活的新问题及其迫切性;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的相互竞争相互激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公民社会的人文精神品质正在迅速流失;在这个背景下,青年一代人中国文化特质正在迅速丧失;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由文化激进主义而带来的弊端渐渐显露,中国文化由遭受践踏到重新复苏的自身逻辑以及文化觉醒。
文摘 2.文学技法
(离娄之明)此节引起“道”、“政”二字,注重在仁政。……(徒善不足以为政)此节又提“法”、“政”二字。方云,四段俱以“故日”作结局,甚整。……(不愆不忘)此节又注重“法”字。上言徒法不能以自行。此言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二节宜参看。……(圣人既竭目力焉)此节应首节“仁政”二字,见为政在于竭其心思之诚。……(是以惟仁者)方云,上二段空论其理,下二段方贴当时君臣实说。此前虚后实法也。……此节又特重“仁”字。……(上无道揆)此节应上“道”、“法”二字,而又发生出“度”、“义”、“刑”等字。……(城郭不完)此节又发生出“礼”、“学”二字。……(事君无义)此节应上“义”字、“礼”字,又遥应第二、第六节先王之道。统观前后,极参差错落之妙。……(责难于君)此章文法,全在“各”字发生穿插,当细玩之。(唐文治《孟子新读本》卷四)
【集评】
通章重在法古,责臣所以责君也。真正仁人有心即有政矣,如何住手?得“继”字与“竭”字相应,盖从此心中引续出来。不继不成其竭,惟其有见成规矩榜样,则后来者可继续而行,是作者为述者之地,而圣人之后于是有圣人矣。“方蹶”二字,有不止于蹶,亦有不至于蹶。天心仁爱警戒之所自始,亦君与臣吉凶悔吝之所以转也。泄泄如水之流,续续不已然者,后如前之所为,一人如人人之所为,举朝不以为戒,而诗戒之,闻者宁不悚然!(孙逢奇《四书近指》卷十五)
人谓任心者逸,讲求法度者劳,不知此说正与圣贤之说相反。人心虽至明,亦止一人之明,若法度,则自从前许多圣人积攒下来,以一人而较多人之智,以未经历人而较已过来人之智,其劳逸可不辨而明也。良知者欲奋其私智,而废从古圣人之道,谓周公制作,尧舜何不先尽为,而待周公?必遇其时,方有其事,故但须心明,不须讲求。不知周公若不曾讲求尧舜之道,虽遇其时,心仍不明,如何制作?故夫子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周公之逸于制作者,正以其能监前古也。黄老清净,与良知者恶讲求,惧是舍逸而取劳,其所为皆苟简灭裂,而酿乱无穷,安能治天下哉!(吕留良《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卷三十六)
孟子又言,“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此则心法相须不可偏废。圣人既因神而存之,又托器以传之,盖以此也。今欲持聪明不逮之资而自师其心,灭裂古法,固为不可,然当数千有余年,制度残缺、器数沦亡之日,而规规于比校分寸以求与古合,是犹寻周公之阡陌以制产,摹帝舜之绘画以作衣
……
后记 1995年,国家教委于我校所设立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班首次招收学生。诸生大多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勤学好问,所谓“后生可畏”者也。我奉命为该班讲授儒家经典,遂发多年积累,成《论语新解》、《孟子新解》二书,其中《论语》、《孟子》原文,俱依《十三经注疏》本,分章则按照朱熹《孟子集注》。
我先以此二讲稿教授基地班学生,后又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此课程。讲授多年,效果俱佳,心得益多,又且讲授且修改,如此循环,教学与著作,相互促进,一起趋向完善。此亦大学教师之一大乐事。我于经学之信心,亦与日俱增焉。
《论语新解》已经由安徽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印数不多,流传不广,但至今仍为学界常常引用。《孟子新解》则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出版社出版。兹因傅杰先生之介,该书有幸列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学名著讲读系列》丛书。为此,我衷心感谢王元化先生、傅杰先生、胡晓明先生和曹利群女士。
本书《集评》部分收录前人有关的见解,对见之于历代文集、笔记等文献中的,收录得比较宽泛,对见之于《孟子》注释本或者其他研究《孟子》的专书的,则收录从严,因为后者不难找到,前者则查找不易。至于《文学技法》部分,则主要采择苏洵、方宗诚、唐文治之说,因为这几家之说,都采自唐文治《孟子新读本》,故用其成例,凡是苏洵之说,标明“苏云”;方宗诚之说,标明“方云”;而唐文治本人之说,则不另标明;各家之说,凡是都出此书者,用省略号隔开。当然,引用其他人之说而出自其他书者,则明确标明出处,如洪迈《容斋随笔》某卷、林纾《左孟庄骚精华录》某卷之类是也。
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云,治经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我则日:创获难。戴震所云“三难”者,实亦为“创获难”也。袁枚《答惠定宇第二书》云:“若执一经而说之,如射旧鹄,虽后羿操弓,必中故所受穿处。如此狭径,虽罡朱跺小步,必履人之旧迹也。”惠定宇(栋)乃著名经学大师,其读《大礼记》、《六宗论》,皆号称“精确”,而并不精于经学之袁枚,能举其中与前人成说相合者二。治经创获之难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