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公木传

2010-11-1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公木传 去商家看看
公木传 去商家看看

 公木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36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18060579/9787218060576
·条形码:97872180605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史学丛书

内容简介 《公木传》讲述一位老运动员从1938到1998年共60年的辛酸人生。 他并不是一位竞技场上的体育健将,而是一位瘦削的诗人。不过,在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之中,他可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的抢救运动开始,他几乎一场不漏地卷入了每一次运动涡漩,并且每一次都作为被运动的一方而归人另册。所以1979年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他在一篇被称为“轰动全场”的发言中,幽默而又无奈地自称为“一位老运动员”。这位“老运动员”的名字,是一个谜语。谜语的谜面是“松开秋千索”。您猜出来了吗?
把“松”字分开为“木”“公”,再用传统的“秋千格”来猜,扣得的谜底就是《公木传》传主的名字——公木。现在回头来看,这位充满阳刚之气而又能文能武的著名诗人的人生,就仿佛每分每秒都紧紧绑缚在时代的秋千索上,或高昂,或低沉,始终伴随着时代脉搏而上下起伏,而颠簸律动。
作者简介 高昌,1967年生于河北辛集,1985年毕业于河北无极师范,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现在文化月刊杂志社工作,任副主编,曾获过国家文化新闻奖和北京青年报散文奖,参加过《诗刊》第15届“青春诗会”和《中华诗词》第2届“青春诗会”,部分作品收入《新中国50年诗选》《过目难忘》《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选》等选本,著有《两只鸟》(中国文联出版社)、《穿越千年》(合著,学苑出版社)和《带一本书去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搜索北京》(合著,中国旅游出版社)。
编辑推荐 是的,同志们,我认识到了,我看到了!我手罢摇的是白旗,我胸腔跳动 的是黑心。丑恶的很,可耻的很!
让我毁灭吧!
我将从毁灭中新生!
我绝对不再作这样的代言人,栽一定站到党的立场上来,同帝国主义、地主、资产阶级割断思想联系。在今后的日子,我不敢说我会完全正确!不再犯错误;但是反党的错误,我肯定,我保证,绝不再犯!
同志们!让我立功赎罪吧!
同志们!我一定坚决地站在党的立场上来检讨,毫不保留的交待我的问题。但是我的认识还是低的,希望批评我帮助我。
  ——摘自《公木传》公木1958年7月26日下午在中国作协党员大会上的检讨
目录
楔子/1
第一章 走进延安/6
第二章 胡耀邦找来了/14
第三章 毛泽东和凯丰的请柬/20
第四章 被抢救的“旗帜”/26
第五章 和刘炽在十里盐湾过年/34
第六章 陕北民歌选/39
第七章 别延安/43
第八章 颂歌《东方红》/46
第九章 烽烟中的大学/53
第十章 分歧/62
第十一章 黯然离开/67
第十二章 鞍钢滚烫/74
第十三章 “死不瞑目”的梦/78
第十四章 修正主义大染缸/84
第十五章 自桦来了/90
第十六章 黑色的三八节/94
第十七章 胡风问题/98
第十八章 批判?宣传?/103
第十九章 早春天气/108
第二十章 内蒙说错话/115
第二十一章 一封匿名信/118
第二十二章 肃李又然的“反”/127
第二十三章 监视蔡其矫/132
第二十四章 与何其芳的争执/136
第二十五章 痛批刘绍棠/140
第二十六章 北京城里开大会/145
第二十七章 公木和公刘/154
第二十八章 星星诗祸/159
第二十九章 把流沙河“指点”成右派/163
第三十章 卧薪尝胆的笑话/171
第三十一章 祸从口出/175
第三十二章 郭小川打招呼/188
第三十三章 风向变了/193
第三十四章 座谈会上/201
第三十五章 解套儿的努力/207
第三十六章 东欧三月/223
第三十七章 帽子压来/228
第三十八章 掉进一个历史的玩笑/233
第三十九章 家里还有个右派/242
第四十章 寂寞长春/247
第四十一章 塑造/255
第四十二章 重上讲坛/260
第四十三章 小自楼一夜/264
第四十四章 满街红绿/269
第四十五章 铁帽山下/276
第四十六章 躲进《道德经》/283
第四十七章 一个“门坎儿”/287
第四十八章 老一辈诗人该归队了/292
第四十九章 向耀邦同志申请/298
第五十章 语惊作代会/304
第五十一章 永远新鲜的回忆/313
第五十二章 评奖风波及其他/319
第五十三章 双八百诗文书画室/327
第五十四章 《中流》副主编的质疑/333
第五十五章 怀疑毛泽东的一首诗/341
第五十六章 假如让我得重生/345
第五十七章 若非群玉山头见/349
第五十八章 原声回放——回眸20世纪/353
第五十九章 我们怎样怀念/362
……
序言 读者看到“新史学”三字,也许会联想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发动的那场史学革命。其实我们并没有梁启超那样的雄心,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和他那时大不相同了。昔日梁启超们痛感旧史等同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故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遂致吾侪所认为极重要之史迹有时反阙而不载”,所以他主张要写“新史学”。今天,大概已经很少有人以为历史只与帝王将相有关了吧?这也是梁启超们努力的结果。
我非史学界中人,但雅好读史,对史学研究的现状,觉得有这样几个毛病:一是对待史料,常凭个人好恶和口味而取舍。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每置大量“不利”的史料于不顾,却把孤证当宝贝津津乐道;二是回避真问题。1949年以来,连篇累牍讨论的关于奴隶制和封建制分期、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关于农民起叉性质等等问题,几乎都成了毫无意义的废话。反之,对日本侵华战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行,却很少写成历史。到了和日本右翼较量时,历史学给我们准备的证词却是令人沮丧的单薄,拿不出扎实的具有专业水准的实证研究。三是忽略了宏大背景中小人物真实的生活和真切的情感。就像前辈史学家所说,哪一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哪一年哪个大臣受到了什么赏赐,史籍上都清清楚楚,而当时老百姓用什么餐具吃饭,婚娶的风俗是什么样的,寻绎却十分困难。在近现代史研究中,这个毛病更为凸显,小人物的史迹越来越被一个个宏大的浪潮所淹没。至于为时风所侵袭,或躲躲闪闷,不敢直面历史,或哗众取宠,制造“史学泡沫”,或急功近利,专以”戏说”为事,就更是等而下之的通病了。
文摘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