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信息时代的管理 |
 |
|
 |
信息时代的管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6月
·ISBN:7300046649
·条形码:9787300046648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哈佛商学案例精选集》收录了哈佛商学院最近几年推出的案例,囊括了案例研究的最新成果,分为两大系列——商务基础系列和实务系列。商务基础系列共有12本书,分为12个主题。该系列作为对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介绍,并未局限于传统教科书的风格,而是通过对案例的合理设计、编写,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对各个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有利于增强读者对基础知识把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实务系列共有9本书,收录了来自9个行业的最新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各企业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市场的挑战。对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没有一个简单而现成的答案,因此,需要读者伴随案例中的经理人一道去努力寻求解决方法。
媒体推荐 译者前言
也许早在20年前,人们就听说过所谓的“IT黑洞”。每当提起IT,经理们既渴望,又担心,他们面对着IT管理中一个个循环发生的误区和难题:
● IT投资与商务战略无关;
● 从IT获得的盈利与其投资不相称;
●“为技术而技术”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 IT用户与汀专家之间的关系不佳;
● 系统设计人员不考虑用户的偏好和工作习惯;
各个公司花费巨额咨询费,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它们投入的金钱基本上没有收到什么成效。这些盯管理问题如此顽固,致使高层经理们无所适从。到底应该如何管理IT呢?或者说,如何在IT时代对组织运作实施适宜的、充分的、有效的管理呢?
当有关“信息时代的管理”、“知识时代的管理”的研究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各种出版物汗牛充栋之时,在“为概念而概念”,寻求逻辑之美,把人们引入神乎其神的漩涡之时,这本《信息时代的管理》真正地“实事求是”,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从事实的“背景”中寻求信息,知识、组织和商务的体系结构与功能,挖掘信息时代管理的真谛。通俗平实之中,不乏严密的推理和真知灼见,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经验、教训、最佳惯行及可能的出路。
《信息时代的管理:IT的挑战和机遇》一文,描述信息技术如何从支持“后台办公”的工具向战略资产转化的过程,要求公司转化其过时的IT体系结构和IT组织,并提出了适宜的、估价IT投资的方法。《设计和管理信息时代的IT体系结构》一文,描述了信息时代分析、定义和管理IT体系结构的架构和观念,包括定义商务信息模型,设计分布式IT体系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管理分布式IT体系结构等。《管理信息技术应有的思想观念》这篇论文,则通过分析对比日奉公司与西方国家公司中的n管理,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运作目标的惯行,总结出IT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思想的战咯性转变,为经理们提供了转换传统信息技术管理方法的机会。《电子商务:趋势与机遇》一文,阐述组织之间的各个系统如何推进公司重新设计其关键商务过程,如何推进产业价值链的转型,指出电于商务的发展趋势,并得出许多重要结论,帮助经理们了解电子商务如何为企业增加价值,如何利用新的途径接近市场。《关于知识管理》一文,介绍了知识管理战略过程、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管理面临的挑战,通过记述两家领先的咨询公司——阿瑟·安达信公司和厄恩斯特-扬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为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提供了最佳惯行。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信息时代的业界楷模——思科公司,利用IT建立信息时代的组织结构,提供高水干的产品和服务,降低运作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各种举措,特别是强有力的汀领导所产生的战略影响和通过成功、有效的收购,整合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这些内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给商海泛舟的经理们以信心和勇气。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承担该书的翻译任务的,因为她出自商务研究与教育领域的“名门”,内容紧扣时代前沿,又与本人学习、研究和工和的背景相吻合;同时,也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提交译稿的,因为惟恐不能完全诠释原著专业、通畅的文笔之下深刻的见地。虽已尽心尽力,但因本人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蔬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最后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钱伟女士所做的大量细致的编辑工作。
陈运涛
2002年10月
编辑推荐 "IT黑洞"常常使高层经理们无所适从,本书对如何在信息时代对组织运作实施适宜的、充分的、有效的管理提供了指南。本书是专门为MBA开发的,并已列入哈佛商学院的现行课程计划,它属于哈佛商学案例精选集商务基础系列,以案例教学方法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进而实现商业文化的传播与演进。
目录 信息时代的管理:IT的挑战和机遇
设计和管理信息时代的IT体系结构
管理信息技术应有的思想观念
电子商务:趋势与机遇
关于知识管理
附录 思科有限责任公司
……
文摘 书摘
在进行直接价值测量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的经理们发现,确定在信息平台本身投资的价值越来越同等重要。这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巨大的改革。在把所有的IT成本都看作预算内支出的同时,90年代的各个公司开始把汀平台作为一笔可观的企业资产。这些资产的价值分散在公司内,各个独立的应用在它的基础上运行。更新的观点要求把IT平台支出作为资本投资对待,而不作为一定时期的支出。所以,在90年代,建立分布式的、信息丰富的网络化的IT平台,很快成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性需要。最后,各个公司还必须评估机会成本以及如果不维持一个灵活的、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IT平台,会出现的相对竞争“劣势”。
由于深信在IT体系结构上的投资将来会得到“回报”,量化在体系结构建立和维护中盯资本投资价值的能力,的确成为极端困难的事情。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任何特定的IT投资,通常只是投资决策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些决策有的是以前的,有的是将要做出的,但都是圆满实现投资价值所要求的。比如,许多经理惊奇地意识到,建立一个顾客数据库本身为公司带来不了多少直接价值;必须开发许多应用系统,访问数据库的数据并将它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必须具体分析每一项应用,以确定它为过程业绩改进、个体/工作团队劳动生产率与决策质量、竞争优势等各方面所带来的潜在价值。企业还必须分析实现这些收益的成本。
除了与应用开发有关的成本之外,还会发生大量的培训成本。各位经理或决策制定者必须拥有相应的技术、专业知识和创造性,以利用信息制定高质量的决策或改进顾客服务。企业增加与平台有关的支出可能是必要的,运行顾客数据库可能需要个人工作相关的大型主机技术;为了向全公司分布在各地的个人沟通信息,可能要求增强网络能力;访问和处理信息可能需要个人工作站。在有些情况下,体系结构成本可能扩展到不止一家公司。
各个顾客也可能需要开发专门的应用,以保证能够从供应商的数据库中直接升级或提取信息。各个分销商也可能需要访问制造商的数据库,以便运输产品和跟踪订单。显然。必须对每一项传统的应用分别进行评估,但每项应用都依较于建立共同的体系结构。
因此,除了从公司IT体系结构投资中获得价值,在早期阶段的项目评估中,关于潜在机会和收益的性质和程度,以及实现目标需要投入什么,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例如,一家保险公司开始提出建立公司顾客数据库,以改进服务,降低成本;公司重新设计了顾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