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融突围: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 |
 |
|
 |
金融突围: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203066096/9787203066095
·条形码:97872030660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泓露沛霖
内容简介 《金融突围: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内容简介:作者以一个全球的、抽象的、历史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入剖析中国金融生态,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银行改革措施,建议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该跳出目标割裂的怪圈,动态地把握内外失衡之间的相互交织、相互转化,带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局,谋求新一轮的增长。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刻关怀,这是面临改革转型时期学者的自觉意识,无意间与各个领域的改革者合流,极为可贵。
作者简介 刘煜辉,湖南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访问学者,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担任风险管理顾问,多家机构独董。经常受邀参加国务院办公厅、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咨询会、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证监会宏观经济形势咨询会。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市场等。
编辑推荐 《金融突围: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伯南克,美国财长保尔森、盖特纳,金融大鳄高盛、摩根大通,瑞士银行、花旗银行、黑石,都在关注的话题。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对金融制度的深刻反思,为经济突围对症下药。
全球的复苏之路还有哪些波折
金融生态如何拨乱反正
中国的银行怎样才能活得好
警惕美国调整经济转移成本
谁在制造通货膨胀
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篇 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去杠杆”背后透视美国的控制力
2009年股市反弹的唯一动力将源于全球流动性“再膨胀”
中国需要一个怎样的4万亿的大投资
人民币应重回盯住“一揽子” 保持有效汇率的稳定
如何认识和保全中国天量的外汇储备
天量信贷扩张折射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隐忧
讳莫如深的中国票据融资激增
重挫的中国股市将再度亢奋
衰退中的中国房价能扛住吗
7000亿救市,中国参与还是不参与
通胀与通缩预期的切换或在一夜之间
资源应向中小企业倾斜
美元贬值完美路线
第二篇 中国宏观调控的困局
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
是什么在推动中国的通胀和流动性泛滥
关于中国通胀和CPl的争论可休矣
人民币加速升值能抑制通胀吗
负资产或许是下一轮比次贷危机更猛烈的冲击波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之旅已经走到了尽头
中国如何走出当下通货膨胀的泥沼
油价飙升或是美国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
宏观调控不能再靠货币政策干一些“裱糊匠”的活
号脉中国经济失衡 定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中国金融生态剖析
金融一体化是亚洲互保的脐带
从三一徐工的“博客门”论战看国企改制与政府良治
“闷骚”的中国式通胀
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在哪里
如何看全球和中国通胀的前景
想不明白的中国新股发行改革
第三篇 银行改革辨析
银行改革要牢记金融安全是第二国防
银行改革论争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
“贱卖”之争的实质是对金融改革路线的全面反思
建行股价从“制度性折扣”到“制度性溢价”
厘清金融大案要案的制度根源
民营资本准入银行业:规则是平等了。但游戏
快要结束了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玻璃之门”
勿将民营银行的关联贷款问题妖魔化
第四篇 人民币汇率变革趋势
以名义汇率的大幅升值来治理通胀是本末倒置
“美元本位制”下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及应对
选择升值还是温和通胀:这是个问题
对冲基金美国牟利 中国能否安然无恙
警惕美国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
中美利差挡不住人民币升值趋势
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人民币汇率
……
序言 为刘煜辉先生写序,无可推托——相交已久朋友的信任不可辜负,同道中人的思辨不可抹杀。
常看刘煜辉先生的文章,他决不故作扭捏、故作高深,把简单的事物说得无比繁杂,以显示自己的高深;他四处走,带着对经济问题的关切,因此不会离常识太远。这在经济学界是比较难得的,有时会被批评为不务正业,虽然务正业的人关在书斋里说的经济学雷人语录车载斗量。
2008年年中,次贷危机爆发半年多,国内仍然是一片喜庆之音,大家相信中国经济防火墙的阻隔作用,会让我们像1997年那样有惊无险地度过金融危机,事后证明,这不仅是过于轻狂的乐观,更是经济学界的耻辱。一些经济学界人士因此更深入地思考未来经济改革走向的问题,刘煜辉就是其中之一,思考得越清楚,他的文字越直白坦率。他后期的文字不仅有经济学价值,更充满了民生关怀。
回到经济学的议题上。现下的中国陷入两大经济难题中,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首要的就是调整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结构,两个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互相指责,但正如老话说的,一只碗碰不响,两个国家一个单边消费、赤字,一个单边生产、储蓄的方式,共同造成了今天的困局。从2001年至今,中美外贸顺差增长近29倍,这些钱大多数以购买美国各种债券、资产品的方式流回美国,形成穷国不间断向富国输送资金的奇观。
文摘 第一篇 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一个全球的、抽象的、历史的视角
最近被人问及最多的问题是,危机对中国影响到底有多大?
坦率地讲,没有人能准确地给出一个程度,但是我或许可以给出一些看问题的视角,比方说全球的格局、抽象的测算、历史的时空猜想等等。
如果把最近10年的全球经济做一个高度地抽象,你会发现,中美经济体是个“圈”。消费(储蓄)与投资这两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分别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体中。
中美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经济形态。美国有高达72%的消费率,高度复杂的金融系统不断把底层的流动性引流到上层,变成消费者信贷和消费扩张,而中国,51.2%的高储蓄率化身为43%的高投资率,导致产出远高于消费。
从单一经济体看,都是严重失衡的,中美合在一起,全球经济却变得均衡了不少。但经济体毕竟是有国界的。
美国人不储蓄,只消费,2008年3季度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居然下降至-1.7%。美国人寅吃牟粮,债台高筑,2007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高达5.28%,美国的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突破了30%。
一国经济增长没有储蓄是不成的,储蓄是一国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于是,就有了美国特殊的储蓄动员机制--资产型储蓄,中国人把它换了个说法,叫“财产性收入”,一个意思。
美国超强的金融市场不断提供用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再融资的便利,通过“融资”- “购买新金融资产”- “再融资”- “继续购买新的金融资产”- “再融资”- 的循环,投资者可以获得不断增大的收益。自上世纪90年中期以来,美国很多的老百姓他的收入和吃喝、下馆子的钱不是来自正常的工资收入而是来自他房子和股票的增值再贷款。因为房子和股票的增值可以再贷,再增值再贷,于是钱就不停地重复借。这种感觉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去年股市泡沫时期,“转按揭”炒股是银行非常热门的业务,投资者都相信钱每天都能从电脑里长出来一样。泡沫时代犹如人站在哈哈镜前,一切都是变形的。
所以你看到这个国家股市和楼市与消费相关性极高,我们做过一个实证,美国住房价格上升10%,将使家庭消费实际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股票收益率与滞后一年的消费实际增速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44。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机制,就是美元霸权,没有储蓄,通过美元霸权,我可以占用别国的储蓄。发美钞不需要黄金的背书,发美债也不需要美国的储蓄做担保。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破产,特别是最近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