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 |
 |
|
 |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4951991
·条形码:97875049519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内容简介:从研究方法上看,作者博采和借鉴相关学科的多种理论与方法,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多侧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现状与监管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生态学理论设计出信息生态与博弈的相关模型;通过评价研究法构建了我国期货市场效率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型研究法设计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一元二阶三维多层动态无缝监管体系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法采集相关数据对DCE、ZCE和SHFE进行ADF实证检验;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的启示;通过网络信息检索法了解国内外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通过综合归纳法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问题与监管局限性进行综合归纳,并以全新的视角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可以说,作者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妥善地把握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的研究主线,既增加了研究的深度,又拓展了研究的广度。
从研究结论上看,作者设计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架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该架构以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为监管核心,在整合了原有“一行三会”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核心层的政府统一监管分支体系、主体层的行业自律监管分支体系、基本层的市场一线监管分支体系、中介层的社会公众监管分支体系、基础层的法律规范监管分支体系和协调层的国际合作监管分支体系在内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虽然这些思路仍显得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虽然这些设想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监管体系重构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大胆提出设想并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近年来,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的论著多有面世。应该说,这些作品在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张玉智博士的著作《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从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的全新视角提出了规避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的可操作性思路,对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和谐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张玉智,1967年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2008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0年毕业于吉林财贸学院,先后在上海、郑州、大连和长春从事证券与期货投资的实践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ISTP收录8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5部。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攻关项目(07JZD0010)
目录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机理与功能定位研究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的根本动因研究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的时代特征研究
(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承载的经济功能研究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演绎与监管研究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背景研究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盲目发展时期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治理整顿时期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时期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期货市场创新与监管研究
(一)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机理创新研究
(二)我国期货市场交易结构创新研究
(三)我国期货市场效率评价与监管研究
四、中国特色权证市场创新与监管研究
(一)我国权证市场结构创新研究
(二)我国权证发行创新与监管研究
(三)我国权证交易创新与监管研究
(四)我国权证交易风险评估与监管研究
五、可转债市场创新与监管研究
(一)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结构创新研究
(二)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创新与监管研究
(三)我国可转换债券交易创新与监管研究
(四)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风险评估与监管研究
六、我国其他衍生品市场发展与监管研究
(一)我国远期市场发展与监管研究
(二)我国互换市场发展与监管研究
(三)我国其他衍生品市场创设与监管研究
七、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博弈研究
(一)金融衍生品投资信息传递中串谋的博弈与监管研究
(二)金融衍生品投资虚假信号传递的博弈与监管研究
(三)金融衍生品投资监管与信息操纵的博弈与监管研究
(四)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层与交易所的信息博弈研究
八、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研究
(一)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研究
(二)英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研究
(三)日本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研究
(四)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研究
九、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监管体系重构研究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监管体系重构的思想与原则研究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监管体系重构的层次与架构研究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监管体系重构的思路与内容研究
(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监管体系重构的步骤与措施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张玉智是长春工业大学教授,目前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我是他的指导老师。他参与了我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07JZD0010)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他著述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一书,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他希望我为此书作序,我欣然命笔,也想借此机会谈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一些看法。
金融衍生品即金融衍生工具是相对于原生金融工具而言的,主要是指在金融市场上一系列自身的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价格变动的合约的总称。这里的标的资产可以是商品,如石油、小麦、玉米、咖啡,也可以是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金融衍生工具也可以是基于或衍生于金融基础产品(如货币、汇率、利率、股票指数等)的金融工具。
美国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金融业相当发达但受政府管制较严,因而美国的金融机构创造出很多金融衍生工具以规避管制,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在内的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继出现,后又在其他国家广为流传。世界各地还出现了若干新兴的金融市场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如芝加哥国际货币市场、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中心、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法国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等。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金融资料处理和传送出现了革命眭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终端服务、销售点系统、家庭银行业务及自动清算所等,这些创新便利了客户并使金融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到百姓之中。不可否认,这些新的金融工具在防范投资风险或借贷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不少新的工具突破了传统上对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利率方面的管制。各种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新的金融工具相继出现,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金筹措渠道,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减轻了投资风险。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
文摘 插图: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即银行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商业银行利差日益缩小,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收益上,是传统借贷领域可提供的纯利的缩小。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筹资人比以往更多地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银行可吸收的存款减少。同时,由于筹资人减少对银行的依赖,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在萎缩,传统业务的萎缩导致银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此外,投资银行的发展也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投资银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主角,代表金融高科技和金融领域的知识经济,其天职就是创造能够促进市场流动性并且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来,抵押债券、一揽子金融管理服务、杠杆收购(LBO)、期货、期权、互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高度统一的市场、一系列广泛应用的融资工具和应付市场风险的新方法代替了分割的国内资本市场和占绝对比重的固定利率融资。①因此,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带动了资本的快速流动,也对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也不例外,银行、证券公司纷纷设计新的交易品种。正是金融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推动了金融衍生品种类和交易规模的急速发展。
后记 2008年3月末,长春工业大学拟选派两名国内访问学者。工商管理学院按照年龄、职称、学位、学术成果等标准筛选后,推荐我参加学校的遴选。经学校研究,决定派我和另一名年轻教师作为国内高级骨干访问学者做一年的访问研究。由于是自由填报志愿选择访问学校,我的第一志愿选择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导师是曹凤岐教授。第二志愿、第三志愿选择了国内非常知名的财经院校。经过漫长的等待,6月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来了邀请信,邀请我到该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
2008年9月12日,我背着行囊,来到了北大,来到了光华管理学院。到了光华才知道,每年申报来光华做访问学者的要超过百人,而光华录取的不超过10人!压力感瞬间就淹没了荣誉感!
当我真正与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中国股份经济的倡导者——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面对面交谈的时候,敬佩、自豪和压力感油然而生。能成为北大学子,我深感骄傲;能成为曹老师的弟子,我深感幸运!曹老师希望我就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项目号:07JZD0010)开展研究工作,这也正是我可遇不可求的难得机会。于是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将积累八年的期货投资和管理经验与八年的金融衍生品讲义整理出来,出版一本著作《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重构》,作为该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曹老师的亲切指导下,我不得不在博士、博士后的忙碌阶段后再次开始紧张的学习和研究生涯。适逢2008年末,在管理层和投资者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品味美国次贷危机酸苦的时候,这场带有巨大杀伤力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浸入了社会经济金融的各个细胞,经济发展连续滑坡,资本市场面目全非,衍生工具遍体鳞伤,金融创新声名狼藉。此时,冷静看待金融危机,重新构建监管体系,科学规范投资行为,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证券市场有关部门的上乘之选。我也就在关注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整理和撰写工作。使我愉快的是,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对现行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沉浸在燕东园的书海和圆明园的陋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