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下册)

2010-11-0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91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
·ISBN:7561734646
·条形码:97875617346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班杜拉的论著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和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知觉(perceived self-efficacy)和效能信念(efficacy beliefs)等术语交替使用的,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影响、形成他的社会环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对自己作为动因的能力信念,它控制着人们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并通过它控制着人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所以,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本书中,班杜拉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根据这一思想对自我效能的性质、结构、来源、自我效能感在个体一生中的发展、自我效能感起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思想扩展到集体,分析了集体效能感在学校、社区、各种社会机构的成就,以至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和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关系。班杜拉除了对自我效能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外,还非常关注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的近一半内容是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总结,阐述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教育、提高健康水平、临床治疗、职业活动、管理和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功能。
  不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应用问题,作者都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论证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大量实验研究的材料。这些实验在方法上也具有特色,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都相当严格,研究结果可确切地分离出自我效能和其他相关因素在行为成就中的作用。建议读者对此也加以注意。
  该书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专著,但它涉及归因、动机、目标、期望等许多有关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的理论问题。因此该书可供所有对人的心理特性与行为问题感兴趣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其他专业的学者阅读。在书的应用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自我效能在各个实践领域的作用,而且广泛地阐述了如何解决各实践领域中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对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如教师、教练、社区工作者、临床工作者、管理人员、各级领导等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参考价值。
媒体推荐 序言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着非凡的信息、社会和技术变革。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社会变革本身并非新生事物,新的是变革的强度和不断加快的速度。巨大变革的快速周期需要连续的个人和社会更新。这些挑战性的现实促进了人们塑造自己未来的效能感。当代的许多理论将人们描述为由环境事件协调的内部机制的旁观者。人被剥夺了任何主体感。而实际上,人是自发的、具有抱负的有机体,他们能够塑造自己的生活,并能影响组织、引导和调节社会事件的社会制度。
本书探讨了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结果的能力信念实施人类动因作用的问题。它相当详细地回顾了效能信念的起源、结构,其影响人类健康和成功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发展起来并有助于人的改善。自我效能知觉在多侧面的社会认知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行动的唯一决定因素。本书证明了效能信念与其他社会认知因素共同起作用以调节人类的适应和改变的许多途径。
社会中发生的剧烈变革正在形成新的自相矛盾。一方面,人们具有更多的知识、方法和社会权利对自身的发展和影响他们生活的条件实施个人和集体性的控制。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的不断增加,当今社会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主要受来自远方的事件的影响。人们相互之间联系的全球化为人们对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生活进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跨国的现实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化,它对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未来的集体效能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在本书所提到的人类动因概念中,自我效能知觉在社会结构影响的宽泛网络中发挥作用。然而,这种分析超越了情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将其行动适应于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社会情境。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其生产者。简言之,他们有能力选择和形成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之情境主义观点,交互观点能更好地解释人的特征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式因果关系。在这一观点中,社会结构影响主要通过自我系统起作用而不是表现关于人类行为的相互竞争的概念。由于影响是双向的,社会认知理论不接受自我和社会之间以及社会结构与个人动因之间关系的二元论观点。
人类的生活是高度相互依赖的。人们的个人行为会对他人的幸福产生影响,同样,他人的行为也会影响自己的幸福。人们必须协同工作以便使自己能生活得更好。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将对人类动因的分析延伸到集体动因的运用。它通过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机构甚至国家的共同效能信念和志向起作用,于是人们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并通过一致的努力改善生活。本书考察了当前破坏集体效能发展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努力重新获得一些对生活进行控制的方法的新的社会条件。
理论根据解释力和预测力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分析中,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也必须通过它改善人们生活的能力进行评判。自我效能理论为在各种生活条件下进行社会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应用的范围和种类证明了这一观点的解释和作用的普遍性。我希望对个人和集体能力的更好理解能有助于指引人类发展和变化的理想进程。
……
目录
总序
译者前言
中文版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理论观点
人类动因的性质
……
文摘 书摘
人们总是努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通过对可以控制的领域进行操纵,能够更好地实现理想,防止不如意的事件发生。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极其有限,因而基本上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现状,他们只能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并且认为这些动因操纵着他们的生活。人们举行精心安排的仪式并执行各种行为准则,试图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垂青或免受超自然力量的惩罚。即使在当代社会,如果遇到极其不能确定的重要事件,许多人仍然采用迷信的仪式祈祷事态的发展能如其所愿。当偶尔有几次不相干的仪式与成功的后果相伴出现,便很容易使人们相信是仪式影响了后果。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知识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预测事件并对事件进行控制的能力。对控制的超自然系统的信念已让位于承认人们具有塑造自身命运的力量的观点。人类自我概念的变化和生活由超自然控制变为个人控制的生命观的变化带来了因果思维上的重大转变,新的启发使人类力量的运用快速地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人类的独创性和努力取代了对神灵的安慰性仪式,成为改变生活条件的手段。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人类建立了物理技术,使得日常生活得到巨大的改观。人类发展出的生物技术能够改变动物和植物的基因构成。人类创造的医学和社会心理技术提高了身体和情绪生活的质量。人类设计出了社会系统,对易受强迫性或惩罚性制度控制的信念和行为类型进行限制。这些权利和制度性保护扩展了信念和行为的自由空间。
对生活环境进行控制的努力几乎渗透于人一生中的所有行为之中,因为它提供了无数的个人和社会利益。重大事件的不确定性使人高度不安。就人们能对重大后果的产生发挥作用来说,人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后果。预测能力培养了适应的准备性。不能对事件施加影响会对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它将滋生忧惧、冷漠和绝望。因此,保护所期待的结果并避免不受欢迎的后果发生的能力对个体控制的发展和运用具有有力的促进作用。人们越能够对生活中的有关事件施加影响;就越能够将自己按照自己喜爱的那样进行塑造。通过选择和创造对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的环境支持,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方向产生作用。当然,人类的作用处于社会条件之中。因此,环境对有价值的生活道路的支持是由个体自身以及与其他人一起创造出来的。通过集体行动,人们能够调节社会系统的特性和实践以改善生活。
人类运用控制的能力是混合的赐福。个人效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依赖于生活的目标。例如,由不可动摇的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