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 |
 |
|
 |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08088020/9787208088023
·条形码:97872080880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丛书名:中国金融史专刊
内容简介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内容简介:中国银行曾是旧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银行,上海分行则始终是中国银行最重要的分行,也是整个中国银行业务活动的中心。作者在多年潜心研究有关档案史料的基础上,叙述了1912年至1937年期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建立与发展的历程,分析了该行的组织机构、主要人事、基本职能、发行与主要业务、在上海乃至全囡金融市场的作用,以及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往来折冲关系,进而揭示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爆发前中国银行业艰难前行的曲折历程。
作者简介 董昕,女,1977年生,辽宁沈阳人。1995年至1999年就读于辽宁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就读于辽宁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在《民国档案》、《中国钱币》、《史林》、《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师。
编辑推荐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中国金融史专刊
目录 总序
导论
一、研究动态
二、选题意义
三、难点与预期
四、篇章布局
第一章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建立及机构人员变化
第一节 户部沪行与大清沪行
第二节 上海中国银行的建立
第三节 上海分行的机构人员变化及盈余情况
小结
第二章 作为第一区区域行的职能及变化
第一节 第一区区域行的建立、运作与管理
第二节 中行改组后第一区区域行的活动
第三节 区域行对于法币发行的推广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发行业务
第一节 沪券的发行与流通
第二节 北洋时期沪行有关发行的活动
第三节 沪券发行准备公开检查制度的确立与发行情况
第四节 领券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内外汇与存放业务
第一节 内汇业务的发展
第二节 外汇业务的发展及协助总处成立国外部
第三节 存款业务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节 放款业务的发展及对象的转移
小结
第五章 沪行与联行部、公会的互动及应对金融风潮
第一节 沪行与联行部的互动
第二节 沪行在上海银行公会中的活动
第三节 应对金融风潮与担任总汇划
小结
结语
一、对上海分行独立性变迁的考察
二、一家分行定位的回归——兼论银行制度问题
三、几点余论
附录一: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大事记(1905-1937)
附录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重要职员名单(1930-1937)
附录三: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每月发行额统计(1928-1937)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对于维系和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运作有着重要作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每个社会成员,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金融热”有增无减,金融领域的独立性日益突显。随着中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随着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金融诸领域的状况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对于金融学理、实务和实际运作的研究也得到极大的重视。
与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金融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金融史研究的冷僻。长期以来,中国金融史只是被视作中国经济史的分支学科,或是金融学和经济史学的边缘学科。近三十年来问世的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著作、教材不可胜数,但中国金融史有分量的成果仍然很有限。虽然在中国经济史的著作教材中或多或少会提及属于金融史范畴的内容,但大多散见于部分章节,主要还是服务于说明经济史意义上的观点。如讲到外国银行时,主要是叙述外国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控制及其对华资本输出情况,通常较少涉及甚至完全不涉及外商银行的资本构成、组织制度,特别是业务运作和经营管理;讲到钱庄、票号和银行等华资金融机构,着重说明这些机构与商贸、工矿业和政府财政政策的关系,略于以资金运动本身为主体、主线;为数不多的经济史著作讲到货币发行和流通方面问题时,也往往意在论证政府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金融领域的问题很难作为主体和主线得到较全面的展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当然要有金融部分,但这不能取代把中国金融史作为相对独立的对象进行专门性研究。进而言之,中国金融史既属于经济学科的范畴,也应属于历史学的专门史范畴,应当如同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分支学科一样,在专门史的框架内有金融史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从其对象和方法来看,金融史还应当是经济学、金融学和历史学的融合,带有交叉学科专业的属性,应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重视。
文摘 第一章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建立及机构人员变化
1905年9月,户部银行总行在北京成立,次月即在上海成立了分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继续开办,发行纸币,经理赔款,业务发展得很快。辛亥革命之际,在上海的大清银行股东成立股东联合会,上书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请求将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改组为上海中国银行,作为新政府的中央银行,得到批准。
民国中央政府由南京迁至北京后,于l912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银行的总行(后改为总管理处),上海中国银行改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并积极发展各项业务。上海分行是中国银行在上海的营业机构,简称为沪行。在整个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在上海仅有上海分行一家营业机构,分股办事。1928年,中国银行总处南迁至沪,上海分行积极发展业务,陆续设立同城办事处,并管辖周边的几家分行,业务范围和营业机构都有了新的发展。
本章还简要论述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时期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之初的业务情况,并介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机构与人员变化。对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业务的具体开展情况,将在后续章节中展开。
后记 这部列入“中国金融史专刊”系列的书稿《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本书稿与原来的学位论文在结构框架上基本相同,但补充了一些新资料,重新撰写了结语和每章后的小结,对于一些表格的内容也进行了整理,对于文字进行了润色和修改,较原文更加丰满凝练。
2002年9月,我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于导师吴景平教授。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的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凝结着吴景平教授的心血,从资料的收集和选取到选题的立意与创新,从章节细目的写作到通篇结构的布局,都得到了吴景平教授的悉心指教,细致点拨。论文预答辩之际,吴老师还对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精深的见解与指导。在论文进行答辩前,我对全文重新通读了一篇,感到其中还有一些地方写得略显单薄,不够丰满,也希望在修改之后得以弥补这些缺憾。
2005年毕业后,我来到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工作,一边适应着新的工作岗位,一边继续修改完善学位论文。工作两年后,在院长韩毅教授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作为访问学者重新回到复旦大学历史系度过一年的时光。在此期间,我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又查阅了一些资料,补充到学位论文中去,基本完成了这部书稿的修改。
书稿付梓之际,我心中充满了对诸位师长的感激之情。导师吴景平先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学风扎实,使我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尤其是在学业上,收获颇丰。感谢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诸位师长,戴鞍钢教授、朱荫贵教授和金光耀教授等在授课中和我的论文开题报告会及预答辩会上,对我指导良多,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郭必强研究员和上海市档案馆的马长林研究员对我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论文修改中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