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少林CEO释永信 |
 |
|
 |
少林CEO释永信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2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213039379
·条形码:97872130393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少林CEO释永信》内容简介:许多人看来,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是在毁灭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人则对这个“红杏”出墙的“Chinese Kung Fu”却他乡遇故知般地认为,这就是“西方人苦苦寻找的Zen(禅)”。释永信说,少林寺的出世、人世,就像一条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少林寺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一直是他思索的问题。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我正在努力,我希望佛教能够成为许多人的道德方舟。”佛门千年独具的特色管理结合现代经营理念,是释永信让少林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源泉。
作者简介 释永信,965年,生于安徽省颍上县,俗名刘应成。1981年,进入少林寺,拜方丈行正为师。1984年,于江西普照寺受具足戒。1 986年,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并任副会长。 1987年,成立少林寺武术队,后发展为武僧团,任团长。1 987年,任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开始全面主持寺院工作。1988年,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同年10月,创立少林书画研究院。
1994年,成立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任会长。
1996年,朝拜印度、尼泊尔佛教圣迹。同年5月,创办《禅露》杂志。
1999年,接钵少林寺方丈,成为少林寺第30代方丈。
1999年,成立少林文化研究所,致力于少林文化学术研究。
2000年,创建少林寺网站,网站于2001年3月28日正式开通。
2002年,创办少林书局。
200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4年,成立少林慈幼院,重新开办少林药局。
2006年,为表彰其在少林文化保护、传承和对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美国体育学院授予释永信“国际荣誉哲学博士”称号。
2008年3月,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这是继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后,第三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编辑推荐 《少林CEO释永信》编辑推荐:然而传统的"文化人",似乎总是离"象牙塔"近、离市场远。所以,这个身处市场、心居高塔的少林寺方丈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搅乱了众人原来固有的认知,也让人平添了不少偏见。
目录 序 少林寺的出世与人世
第一章 佛门CEO:1500年来最具争议的少林方丈
第二章 求佛“立雪亭’’:一个小沙弥的佛缘和机缘
一心向佛的少年
“立雪亭”下缘定少林
第三章 “接掌”少林:脱胎换骨迎新生
第四章 艰难的维权历程:从“官司”中走来的少林公司
国内“李鬼”层层包围
海外“假少林”以假弄真
突围:以商止商
第五章 在争议声中前行:少林品牌新时代的浴火重生
禅宗的主流化路线图
“普京访少林”的品牌效应
跨国少林的“本土策略”
第六章 重放异彩的少林文化:解密释永信的文化复兴战略
重新解读少林文化
剑走偏锋:“文保”,民生双赢
重拳出击:激情“武”动
第七章 千年不朽的佛门管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管理智慧
相对民主与绝对集权
与时俱进抓管理
升级“寺院文化”
佛门航母之旅
第八章 千年传承的继承与延续:用“心灵产品”改变世界
“体验经济”的蓝海
以医为名:告别独臂少林
用“心灵产品”改变世界
第九章 淡定的千面菩提: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下的释永信
佛相:是非皆不辩
僧相:妙语度众人
慈相:利乐便有情
众生相:方丈亦凡人
附 录 释永信精彩语录
后 记 唯一不变的应当是变化
……
序言 和尚念经,商人经商,在人们的印象中,两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可是,市场经济大潮的渗透力像泻地的水银一样无孔不入,作为传统寺院改革的先锋和代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在许多人看来,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是在毁灭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人则对这个“红杏”出墙的“Chinese Kung Fu”却他乡遇故知般地认为,这就是“西方人苦苦寻找的Zen(禅)”。
释永信说,少林寺的出世、人世,就像一条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少林寺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一直是他思索的问题。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我正在努力,我希望佛教能够成为许多人的道德方舟。”佛门千年独具的特色管理结合现代经营理念,是释永信让少林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源泉。
然而传统的“文化人”,似乎总是离“象牙塔”近、离市场远。所以,这个身处市场、心居高塔的少林寺方丈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搅乱了众人原来固有的认知,也让人平添了不少偏见。
文摘 插图:
后记 人们对于传统佛教的认同模式,往往要把佛教建构在神秘难测、偶像敬畏的形式上。如常人所言:和尚不怪,香客不拜。因此,人们也常常将出家僧人认定为世外独处、冥思、静养的一个群体,而他们所常住的寺庙,理所当然地也必须是一个清净之地,可以为世人提供一个修身静养、暂可出世的宗教场所。
不得不说,这种信仰,这种社会、世人对于佛教的传统认同和价值期许方式,正好符合了中国深厚的隐逸文化传统。看透世事的高人,与其在俗世中沉浮,不如遗世而独立。在武学圣地中,正是一些看来普通寻常的人物,在我们的时代传承着中国功夫的香火。这的确让人有一种兴奋的感觉。然而,江湖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许就和今天一样平淡无奇,仅是在后人的佛教想象之中却成了文学的传奇。深山不藏古寺,禅思何处可依?
这种认同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把佛教、寺庙、和尚,定义在深山老林和社会边缘,无缘于世事,乃人生觉悟之前提。大家希望在一个隐秘的场所,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山沟,在一个深山古寺,见到一个神奇的人物,让他们来崇拜、来顶礼,甚至来为金庸的小说书写续集。
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的道理,或许太过平淡无奇。比起佛教的世俗化或者市场化,大家更期待癫僧、狂道、隐侠和剑仙。
当少林寺走出寺庙、投身世界之后,世人们对于传统佛教的信仰和认同模式,往往被这种“少林寺现象”所颠覆了。少林寺的这些举措,其实是在着力于建构出现代佛教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从而提供一条建构现代中国佛教公共性和社会性的路径,从中走出了传统佛教神秘崇拜、仪式的私人信仰局限。正是在此层面之上,少林寺的这些举措,才称得上世间所誉的“给当代社会送来一股清流”。
释永信的思路极其清晰,那就是他所倡导的“佛不避世”主张——在他看来,如果佛教仅仅是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佛教的悲剧。他高度评价太虚法师说过的“人间佛教”,并力图实践自己的“大众佛教”——即在社会、大众的新型认同方式之中,建构一种现代佛教的新型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