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辑释(繁体版)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论语辑释(繁体版) |
 |
|
 |
论语辑释(繁体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8055510
·条形码:97875080555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绎读经子
内容简介 《论语辑释(繁体版)》主要内容简介: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一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陈大齐先生(1886-1983),字百年,原籍浙江海盐。六岁入私塾,十七岁留学东瀛,毕业于东京大学哲学门。辛亥革命年学成归国,初任于北平政法专门学校,后任北京大学哲学门教授,又赴德国柏林大学研修,回国后历任北大哲学系系主任、北大教务长、考试院秘书长、代理校长。著述二十余部。
《论语辑释》系陈大齐先生遗稿,由其友人整理手稿刊行于世。此次重刊,以台北商务印书馆二十年前的刊本为底本。格式上,由繁体竖排改为繁体横排。作为原稿主体的辑释文字部分,未曾施加引号和书名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于文义的准确理解。此次校订,全面添加了现代引号和书名号。除此,还对原稿中明显的文字错讹及句读失当之处,悉数作了订正。
媒体推荐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编辑推荐 《论语辑释(繁体版)》: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绎读经子
目录 序
凡例
引用书目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刘逢禄《论语述何序》
……
序言 陈大齐先生,字百年,平生于办学、从政、讲学之余,不断从事研究著述,成书二十余部,论文百余篇,靡不究极原委,剖析折衷。另有尚未发表之手稿,亦字字珠玑,弥足珍贵。去岁,“陈百年先生学术基金会”着手整理先生遣着,出版《陈百年先生文集》第一辑,裒集先生阐述孔、孟、荀思想之论文三十三篇,凡三十余万言,都为一册。刊行以来,学者深佩其独窥堂奥,能发前人之所不能言,诚有功于儒学之弘扬。
今春,乔衍管教授又从先生遣稿中,整理出手钞《论语辑释》二十余万言。此系摘录《皇清经解》内,涉及《论语》之句读、校勘、训诂、文法、考证等文字,间亦辑有宋儒与近人著述,以便于查阅。《论语》一书,百年先生钻研至勤且深,故管既叹《论语》所载孔子言论,辞简意赅,而古来注释之不相一致,甚或相反,终而酿成至极纷乱之现象(见《八十二岁自述》)。今考历代之研治《论语》者,著述颇富,但以何晏《论语集解》为今世全帙具存之最古注本。其书撷采漠魏古训,偏重于详训诂、辨名物、考制度。下逮赵宋,朱子《集注》出,本之注疏以阐义理,遂集伊洛以来精理名言之大成,自元迄明,学者莫不奉为圭臬。清代经学复兴,诠释经文,多出新意。而《皇清经解》搜辑干嘉诸儒说经之书,渊乎大观。
文摘 《方论》页一四四四五此文见《论语》、《礼记》二处。《礼记注》云:“饮射爵者,亦揖让而升降。”案《仪礼。大射》云:“耦进上射在左并行当阶北面揖,及阶揖,升堂揖,皆当其物,北面揖及物揖。射毕北面揖,揖如升射”,是射时之揖让而升下也。《大射》又云:“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拊,揖如始升射。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解立卒解坐奠于丰下兴揖,不胜者先降”,是饮射爵时之揖让而升下也。此孔子所言者饮也。谓既以礼升降而饮,此罚爵其事可惭,是以射则争中,却非言 揖让而升射。故康成《礼注》言亦以明之。惟笺《诗.宾之初筵》引《论语》,作“下而饮”,与注《礼》异。要之,约略断取,实不如《礼注》之胜。今读《论语》者,乃弃《集解》旧读而从《诗笺》,解云“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以揖让属于升射。又云“下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没去饮射爵时如始升射。及卒解,揖降数番礼节。反若孔子所言揖让升,下与饮射爵时事两相隔越,违背《仪礼》。而于上下文“争”字亦并放空,似觉不可。且就如其说,以揖让属升射,下为射毕揖降,尚是揖让而升下,终不可以“升”字绝句也。既引大射礼升饮事,则却是“升而饮”文,何得曰“下而饮”欤。虽亦从郑《诗笺》,何如仍《论语》旧读,亦从郑《礼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