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
 |
|
 |
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40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
·ISBN:7535423736
·条形码:9787535423733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自青年时代起他就博览群书,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曾反复阅读过《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左传》、《吕氏春秋》等历史典籍,注意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明辨历代王朝帝王、宰相、文臣、武将的治国方略及得失,注意研究各个朝代兴替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政治营养,扩展自己的政治胸怀和才能。可以这样得出结论:正是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成为孕育毛泽东思想的土壤。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他是极为信仰马列主义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在中国土地上诞生、竭力主张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独树一帜的伟大政治家。不论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都能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适时地制定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方略,并努力实践,最后战而胜之。如我国北伐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逐鹿中原、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方略等,这些政治方略无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并都可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联合制敌的鲜明佐证。
媒体推荐 序言
抒发领袖情怀展现伟人风采
王翰
继去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之后,今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毛泽东瞩目的世界政要》、《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这五部著作同属“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的姊妹篇,共计约两百余万字,可谓洋洋大观。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观、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
当前,国内外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人为数不少,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成立了毛泽东研究会,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政策、文学乃至书法方面的成就,许多人对毛泽东佩服得五体投地,连曾经反对过毛泽东、共产党的敌对营垒的一些高级人士现时也不得不回过头来研究毛泽东,毛泽东的名字可谓传遍五洲四海,铭刻亿万人心。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应运而出,是颇合时宜的。
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自青年时代起他就博览群书,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曾反复阅读过《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左传》、《吕氏春秋》等历史典籍,注意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明辨历代王朝帝王、宰相、文臣、武将的治国方略及得失,注意研究各个朝代兴替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政治营养,扩展自己的政治胸怀和才能。可以这样得出结论:正是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成为孕育毛泽东思想的土壤。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他是极为信仰马列主义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在中国土地上诞生、竭力主张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独树一帜的伟大政治家。不论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都能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适时地制定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方略,并努力实践,最后战而胜之。如我国北伐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逐鹿中原、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方略等,这些政治方略无不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并都可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联合制敌的鲜明佐证。
毛泽东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的“知己知彼”的军事思想源于《孙子兵法》。他善于从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例(如牧野之战、楚汉战争、昆阳之战、三国割据战争、淝水之战等战例)中汲取古代军事艺术营养,并特别注重借鉴我国古代军事家的军事指挥艺术。从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的许多眉批来看,毛泽东对廉颇、王翦、关羽、周瑜、陆逊、裴邃、左宗棠、石达开等古代名将都有评价,他的“人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和以少击众、以多胜少、打歼灭战的军事观点,以及在战争和建设中注意起用新人、培养年轻干部的观点,既有历史的印痕,又体现出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鲜明个性风格。毛泽东是一位将高超的政治艺术与出类拔萃的军事艺术高度结合的伟人,他的政治思想往往体现在军事活动之中,他的军事思想又往往带着高屋建瓴的政治色彩,愈发凸现其军事指挥艺术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十年革命战争胜利的事实便是他将高超的政治艺术与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相结合的最好例证。
……
编辑推荐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古训。这正是一代伟人所遵循的法则。饱读史书于胸,于历史情境中运筹帷幄,稳操胜算,造就了我国近代战争史中的种种神话。历史总是循环前进的,历史又总是在相似的重演,历史的智慧又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透过这一伟人的视域,你也可以成为一名智者。
目录 导言:以古为镜与以人为镜 陈锋
序言:抒发领袖情怀 展现伟人风采 王翰
反戈一击:牧野之战(公元前1044年)
敌疲我打: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
贻误战机: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
……
文摘 书摘
毛泽东终生爱读历史,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征战岁月,还是在夺得天下的和平年代。毛泽东尤其关注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例,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在文史古籍的边页,在轻弹烟灰的言笑间,毛泽东为后人留下了评判古代战争的真知灼见。这是超越常人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精彩和无奈,让我们感受到兵家的智慧之光。
常人说:商纣王昏庸误国,贪恋酒色误国,遭人齐声唾骂,自古而然。这从武王伐纣的檄文《牧誓》言辞之激烈即可知晓。商纣王,本叫帝辛,相传名受或受辛,史家称其为“纣”,是取《谥法》“残义损善曰纣”之意,并把他写成设置酒池肉林、滥施酷刑、横征暴敛之人。他行炮烙之刑,杀比干、梅伯等重臣,囚禁周文王,可谓十恶不赦的暴君。但毛泽东独具慧眼,欣赏他能征善战,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纣王战败自杀,也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赞扬他宁死不屈的气节。
在上引毛泽东的评语中,毛泽东提到了牧野之战。这场决定性的重大战役,宣告了商纣王统治的终结。毛泽东从军事史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策反俘虏问题是影响这场战役的关键因素。
商纣王征讨东夷(即毛泽东所说“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这次远征,也使得商纣王的军队损失惨重。问题是,征讨东夷的胜利,使商纣王得到了大量的俘虏,一时难以处置。用毛泽东的话说, “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如果俘虏问题处理不妥,那么这种军事征战的后果就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所谓“消化不了”,意味着俘虏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商纣王统治的一大隐患。果不其然,周武王瞅准了这一点,不失时机地发动了进攻商朝的战争。在强大的军事攻势面前,纣王用俘虏拼凑起来的军队不堪一击,俘虏们集体倒戈,导致战争朝着有利于武王的方向发展,商朝的国都被攻陷,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在毛泽东看来,俘虏问题既是军事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政治家及军事家们不可不察。俘虏问题关系到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废,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对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了如指掌,成为他指挥革命战争的一面明镜。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专门提及城濮之战,说明他对这场战役的重视。毛泽东甚至在1961年3月23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要与会的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去找一本描写城濮之战的小人书来看。
那么,这场战役为什么会吸引毛泽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