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最新精编版) |
 |
|
 |
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最新精编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页码:4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2229901/9787802229907
·条形码:97878022299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最新精编版)》收录了从《黄帝内经》开始到清末《随息居饮食谱》等二十多部古名医的传世之作。从中发掘经典的养生智慧,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书中对这些名医也稍作介绍。 “自古名医多长寿”,希望读者在了解他们的同时能够学习到他们的养生之道,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健康与长寿。
华夏文明五千年,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人类的进化已经充分表明了。我们的祖先能够立足于这个世界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用养生的方法来强健体魄、长命百岁,以求更好地生活于这个世上则是我们的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
编辑推荐 《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汇集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古老的二十三本养生经典,阐释了两百多条医典妙语,更有上千条儒家、道家、医家的养生长寿小妙招。
《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最新精编版)》为你奉上:
二十三本传世医书中的养生精粹。
二十位有史料记载的名医,如华佗、张仲景等行医生涯;若干传说神医,如黄帝、岐伯、神农等为百姓寻医问药之旅。
金元四大家,扶正祛邪,调理脾胃,各有一套养生之道。
揭秘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房事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无欲无求,只为益寿延年。
一年四季要顺时而养,男女老少各有禁忌。
病出有因,治病需要对症下药,找对病因就能治好病。
食疗胜于药疗,如果吃对了,鸡鸭鱼肉都是药,瓜果蔬菜能治病。
行医路上,千古名医不光治病救人,而且教你修身养性学做人。
目录 黄帝内经
长寿之道
一问一答成书《黄帝内经》
像圣人那样养生能活百岁,像贤人那样养生多长寿
生得壮与会养生是长寿的主要原因
养生之道
好医生“治未病”
体内正气压不过邪气就会生病
怕就医,当心小病成大病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和方法
体内阴阳要平衡
春三月,万物生发养肝气
夏三月,祛热除烦静心神
秋三月,补水祛燥通肺气
冬三月,温补养肾藏阳气
动生阳,静生阴,养生需动静结合
两千多年前即知道食盐过多损人
大喜大悲都伤人
神农本草经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传说中的饮食业始祖
东汉之作,托名于神农
药物分门别类的第一书
药食同源的药物与食物
人参是千百年来第一补品
传说中起死回生的灵芝仙草
枸杞是补肾壮阳的上品
益智通神明的龙眼
补血养颜用大枣
山药可补中益气
十药九归,主治妇女病
五味子强阴益精
补脾益气生津的一味甜药
黄连苦口,清热下火
柴胡是最早的退烧治感冒药
杜仲壮骨防腰腿疼
中藏经
华氏遗著——《中藏经》
第一个拿手术刀的外科鼻祖
虎、鹿、熊、猿、鸟,仿生五禽戏各有功效
多疑曹操杀华佗,弟子整理遗作《中藏经》
《中藏经》中的养生智慧
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理
寒由脚起,热从头散
“劳伤”重在调理
房事过度最伤阳气
伤寒杂病论
中医之魄、医方之祖
医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流芳百世
张仲景倡导“治未病,早养生”
想要有效养生,就得辨证
《伤寒杂病论》中的养生智慧
养生要顺应天,即顺应大自然
饮食中的酸甜苦辣咸要调和
季节更替易患病
针灸甲乙经
中国最早的针灸学著作
针灸鼻祖皇甫谧
治病《针灸甲乙经》的成书经过
久病成医切身论养生
《针灸甲乙经》中的养生智慧
思虑过度耗损心神
惊恐过度伤肾洒尿湿裤子
得意易忘形,乐极易生悲
盛怒之下难以自制
控制抑郁与忧愁
哀莫大于心死
劳累过度耗正气
马王堆汉墓医书
现存最早的房事养生秘籍
阴阳相交,男女互补
《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养生智慧
房事养生重在守而不泄
以外养滋补内脏
睡觉是对身体最大的维护
炼气与养精有一定的原则
房事养生的技巧
重视女子性反应
善用“八益”防“七损”
择时妊娠,重视胎教
抱朴子
道教仙家返璞归真的养生秘籍
道家仙翁葛洪
炼丹以求长生不老
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辟谷”
《抱朴子》中的养生智慧
我命在我不在天
凡事需量力而行
不饥不渴不要强食
食不过饱,饮不过多
饭前饭后服药有规律
行气以治百病的气功
养性延命录
集古人养生精华的奇书
“山中宰相”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乃道教养生经典
人生的养生之路
修身养性得长生
饮食不当乃养生之大忌
劳逸结合保健康
常吞唾液有益身体
意念行气治病
叩齿能健齿防痛
耳聪目明的方法
常梳头活血美发
养生之干浴法
陶弘景养生之导引法
千金要方
诸病源候论
食疗本草
三元参赞延寿书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儒门事亲
脾胃论
格致余论
遵生八箋
本草纲目
医学心悟
随息居饮食谱
老老恒言
医林改错
景岳全书
附:
1. 重量单位对照表
2. 古代医家用药剂量对照表
……
序言 健康与长寿,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和不断追求的目标。今天,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曰益丰富,人们更加渴望自己长命百岁、无病无灾,希望能够拥有一副好的身体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然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地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各类疾病层出不穷,再加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每一个人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加,精神过于紧张与身体过于劳累在不断地侵噬着我们的健康。面对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面对“四十岁前用健康换金钱,四十岁后用金钱买健康”的叹息声,学会爱惜与保养自己的身体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华夏文明五千年,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人类的进化已经充分表明了,我们的祖先能够立足于这个世界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而学会用养生的方法来强健体魄、长命百岁,以求更好地生活于这个世上,则是我们的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抱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在与大自然的那些妖魔鬼怪、虎豹鱼虫的斗争中,创造了各种原始的生存方式,谈养生,生存是首要的,老祖先们可能不会想到养生二字,但是,让自己健康地生存于这个世上,也可以算做养生学的雏形了。从殷商之前到西周,人类就已经有了各种保养自己身体健康的记载,直至春秋时期,庄子则明确提出了养生这一说法: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和为一体养生就是保养健康长寿的生命。养生这门学问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保养身体的理论和方法的总和,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感到自豪。
两汉时期汇集了前人所有养生防病智慧的《黃帝内经》横空出世,它首次从医学角度上探讨养生问题。提出了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机体防病抗衰能力,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入侵的养生思想总汇。为后世各类养生治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神农本草经》的出现更加完善了养生治病体系,把药物与养生紧密地的结合了起来。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人类对养生智慧的研究与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和细致,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各类蕴含着丰富养生智慧的传世医典不断地出现在人类的面前。
文摘 黄帝内经
长寿之道
一问一答成书《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在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该书中阐述的理论,一直以来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读物,也是现代中医院学生学习中医时必读的医书。
书中的黄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孙氏,又因他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氏”,再因建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他战胜了蚩尤以后,成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称“黄帝”。《黄帝内经》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因此冠以“黄帝”二字。
《黄帝内经》现分为两本书,一是《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二是《灵枢经》,简称《灵枢》。《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素”字,可作根本解释;“问”就是黄帝问岐伯的意思。《灵枢经》中的“灵枢”二字,明代名医张景岳有这样的解释:“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人身属于阳的精气叫神,属于阴的精气叫灵,是说这本书论述了“神”与“灵”的关键扼要的内容。
对于《黄帝内经》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分别是雷公、岐伯和俞跗。他们的医道非常高明,其中又以俞跗为最。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后三人把该卷目注以黄帝的名字,著成了《黄帝内经》。
另外还有一说是:黄帝在打猎的时候看到受伤逃走的熊和老虎利用药草养伤而受启发,命令雷公和岐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岐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