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艺术与我

2010-10-30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艺术与我 去商家看看
艺术与我 去商家看看

 艺术与我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39930225/9787539930220
·条形码:97875399302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艺术与我》收录了钱君匋先生的文章、词曲、演讲录、书信等,意在通过钱先生不同风格的文章,展现他的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清舒高逸的人格精神,整部书的风格虽然宁静庄严,但无处不疏散着精妙趣味,既让读者领略到大师的风范又留给读者很多的思考。
编辑推荐 《艺术与我》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辑一 水晶座谈
陶元庆论
略论吴昌硕
赵之谦的艺术成就
我所知道的黄士陵
装帧琐谈
中国玺印演变史略

辑二 素描散记
忆鲁迅先生
想起鲁迅一件往事
弘一法师在我心中
追念夏丐尊先生
忆章锡琛先生
忆郁达夫先生
访丰子恺于西湖
从“加饭”到料酒
悼茅盾同志

辑三 春梦痕迹
记幼年的艺术生活
学画、买画、失画、还画、献画
我爱刻印
我和张阆声先生
我和书法的因缘
于右任和我及其书法
我在开明的七年
略谈万叶书店
书籍装帧生活五十年

辑四 艺林行脚
“孤岛”文艺钩沉
“真像你母亲”
丹青不知老将至
江南第一大字 “翠”
瑞金宾馆的美食
怀念我同岁的友人
新加坡纪行

辑五 冰壶韵墨
读赵之谦的《白莲》
齐白石的《蟋蟀扇》
杨柳岸晓风残月
《张大壮画集》序言
成“家”必须读书
《鲁迅遗印》序
篆刻家的自刻印
文三桥的自刻印
邓石如印谱及自刻印
编后记
……
文摘 辑一 水晶座谈
陶元庆论

大约在七年前,我便和“自然的父亲”陶元庆相识于一个学校中。当时,他虽是学生,但习作已经使教授们刺眼了。两年以后,我们又同事于一个学校中。那时,常在几种新刊小说集书面上看到他的装饰图案。我和他是极熟的朋友,论述他的艺术作品,往往要被一般人认为是偏私的,然而我却不能不说我喜爱他的装饰图案,不能不说更喜爱他的别种绘画,并且,不但喜爱而已,还常加赞美。他的一切作品,我都见到过,只是我向来疏懒,不曾十分注意地看这些作品,所以只能说是仅仅见过这些作品的一个大概。我们离散的时候多,今年的三四月间,我有机会到杭州去,在他杭州的寓馆中宿了一夜。他缠绵地与我谈些过去的事情,也有可以发笑的,也有可以哭泣的,谈得竞忘了时间。从这次走散以后,直到他的死,我们不曾再见过一次。在他死后二日,我在一个友人的喜筵上得了他逝世的消息。于是,我在百忙中草成此文,自然是拉杂而无系统的。

陶元庆是怎样一个人物呢?依我看来,仿佛是一个欢喜静穆又欢喜与沾带孩子气的青年交好的人。他对于他们,一面是母性的慈爱,一面是森严的指领。同学某君,以为他是可厌的,因为他对人谈笑时,常以“呃”、“呃”的声音一直“呃”到底,使人怪不爽适的。要明白他的为人,还可举几件逸事来说说。
有一次,他住在上海何家弄。某日,忽然想请沈秉廉君等聚餐,于是与同居的T君商酌菜饭。他不等T君发表意见,便决定说:“近来很穷,我们请客,原不是叫他们来吃菜饭的,今天不妨用面吧,只要有诚意就行!”
有一天,北风极厉害。他独自一人在下关候火车来上海。月台上人极稀少,起先只他一人,后来在暗暗的灯光中闪出一个寒士的身影。他便向他打招呼。那寒士起先怪不好意思与他周旋,而他仿佛熟友一般,与寒士谈东话西,那寒士见他很诚恳情挚,便把因为种种原因而将路费花尽了的话告诉了他。于是他把仅剩的五元钞票给了寒士。寒士便留了一个地址,再三嘱他有空去那边玩玩。
照上述二则,可见元庆是一个情感深挚的人,他一面要提携别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面好济急穷人。他的“呃”、“呃”,不只是同学某君以为不快,差不多一般曾见过他而不了解他的人都是以为如此的。
关于这一类的话,我们且不谈,这里,且谈他的作品。通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的一个大概。
后记 许久没来这一带,出了地铁口是淡水路,应该往右走,我不禁向左一瞥,因为南昌路八十三弄无倦苦斋就在不远处,从前骑上脚踏车往那儿跑,私心以为所观所闻在在是享受光景,朵颐大快,丰盛如大烹五鼎一点儿不为过。我常想为钱君匋夫子做点什么事,如此愿望有几年了,不意却弄出这么个文本来,多少有些欣慰。说实在的,我想编的总不那么如意。其实钱夫子最喜欢印行自己的集子,在他生命最后十年出版约三十来册图书,然他还是遗憾地对我说,自编全集已力不从心,只能抓紧时间自订年谱了。我亦想尽心尽力,可只得走一步是一步吧。
前数日按老电话号打去,竟是“嘎西多年啦,唉要打来”,旧主已殁十年矣。天色闷郁,我汗涔涔地攀上人行天桥,头顶上高架交汇,下梯即金鹿大楼,当年建筑前无倦苦斋原位于此地,而我供职办公处浦东大楼在斜对面,每次路过门前都要行注目礼。现在想想都倍觉温馨,脑海不觉闪过钱夫子论吴昌硕的话:“每一位伟大的人物,和我们同一空间呼吸的时刻,未必能理解他的价值;等到一朝谢世,时间造成了历史的距离,后辈才能看出他的精光异彩。”时间像高架上车轮飞驰似的,已轮到后生来臧否钱夫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