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

2010-10-2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 去商家看看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 去商家看看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4952044/9787504952042
·条形码:97875049520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是迄今为止研究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目前对于股份制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研究已经很深入,有了一些成形的理论成果,但由于农村信用社采取了股份合作制的产权模式,使得它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理论上研究这种特殊产权模式下的制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做了积极的探索,为寻求这种体制模式下的法人治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从实践层面上详细地考察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起源与发展,对改革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状况和法人治理结构情况进行了利弊分析,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内容及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以史为鉴”,脉络清晰,从而使我们对农村信用社由合作制走向股份合作制的历史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两种体制的优劣和借鉴作用有了新的体认。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视野开阔,将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典型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点和治理的考察出发,进行欧、亚、北美三大洲多个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可资借鉴的若干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考察和分析对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思考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不无裨益。
作者简介 都本伟,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1958年生,教授,先后毕业于辽宁大学、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曾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招生考试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辽宁省银行业协会会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出版《人的希望》、《人之心》、《西方哲学引论》、《时代的嬗变》、《弗洛伊德的爱欲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等二十余部专著、译著。出版过散文集《激流人生》、诗集《在草原深处》、《和风细雨集》。发表过哲学、经济学、美学、心理学、史学、教育学、行政学、金融学等论文百余篇。 自2005年起,在《金融时报》、《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金融报》、《辽宁日报》、《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中国新闻周刊》等报刊发表农村信用社改革文章几十篇。
编辑推荐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是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公司治理概念辨析
第二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第一章 农村信用社的起源、发展与治理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的起源、发展:从交易成本、组织成本的角度探讨——关于农村信用社起源、发展的一种假说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分析

第二章 典型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点与治理
第一节 典型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点
第二节 加拿大加鼎银行的运行与治理

第三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变迁与治理
第一节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改革前农村信用社的状况
第三节 改革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分析
第四节 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内容及初步效果

第四章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分析
第一节 新管理体制下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分析
第二节 新产权体制下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分析

第五章 构建合理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与“三农”问题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法人治理

附录
附录一 强化社会责任 促进和谐发展——在全国地方金融 第十一次论坛上的讲演
附录二 信息优势、规模限制下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在全国地方金融 第十二次论坛上的讲演
附录三 产权模糊、治理结构不完善下省联社的职能定位——在全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与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主题年会上的讲演
附录四 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实践探索与政策调整——在中国(海南)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
附录五 “风车国度”里的“郁金香”——荷兰合作银行集团考察记
附录六 “自由沃土”上的“春笋”——美国合作金融机构考察记
附录七 “枫叶”红遍半边天——加拿大合作金融机构考察记
后记
……
序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目前,我国的银行系统分为四大类,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足鼎立”。但相比较而言,无论是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市场份额,还是经济效益、服务创新能力,前三者都比后者具有政策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后者中,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改造,剥离不良资产,有地方政府的扶持,大都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骨干。而农村信用社由于服务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受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还属弱势金融机构。不仅历史包袱重,历年亏损挂账多,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低,而且体制机制创新步伐较慢,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与此相应,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状况,从2003年起,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将管理权限下放到了省级政府,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在各级政府及各级联社的努力下,农村信用社开始走出低谷。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资本状况不断改善,历史包袱有效化解,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在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也发表或出版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成果。每年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主办的“地方金融论坛”都涌现出一些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评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创新产品。正是在2007年于天津召开的全国第十一次地方金融论坛上,我结识了本书作者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党委书记、理事长都本伟同志。那一届论坛,本伟同志的论文《交易成本、组织成本与农村信用社的起源、发展》被评为一等奖。在大会上,他的“强化社会责任,促进和谐发展”的生动演讲,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的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2008年夏,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第十二次地方金融论坛上,我们又再次见面。
文摘 插图:


第二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就农村信用社的行业性质而言,应该归入商业银行的系列。因此,要研究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有必要对同行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进行必要的阐述。由于商业银行具有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特点,因此其公司治理也呈现了独有的特性,本节即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司治理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英美与德日两类不同类型公司的竞争力的考察,经济学家和实业者意识到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重大影响,并由此引发了全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高度关注。而在人们的视野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务人,对企业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是企业外在治理的力量之一,这是因为银行债务具有硬预算约束特点,从而给企业经理人员以不同于股权的压力。这一点在德国和日本表现得尤为突出。此时,包括经济学家在内,人们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始发,迅速席卷东南亚和东亚各国和地区,危机期间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给发生危机的国家带来了沉重打击,致使人们意识到一个稳健的银行体系对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而稳健的银行体系又与银行自身公司治理息息相关。
后记 2005年7月20日,作为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党委书记和理事长,我在这个新生的省级农村金融机构成立的当天,走马上任。担任这个职务,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是个意外。因为在此之前,我曾长期担任大学的副校长、省教育厅的副厅长和省政府的副秘书长,专业是哲学、管理学和教育学,从事的工作是教育管理和政府管理,做的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工作,从未想过或设计过今生要从事金融工作。但组织的信任和事业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上任之后,我一边调研,全面了解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一边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货币银行学和现代金融学,向实践学习,听取了全省农村信用社各方面多层次的工作汇报,并长期坚持深入基层向信用社的干部群众学习。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结领导班子一班人,紧紧依靠三万名员工,历时四年,使一个资不抵债额巨大、亏损严重的农村信用社走出了低谷:存贷款规模高速增长,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支农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盈利能力连年翻番,使全省农村信用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工作中,我一边学习,一边研究,结合我在博士阶段所学到的企业管理学知识和多年培养和形成的理论研究特长,就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写了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类文章,在全国报刊发表,并有了一定的影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