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蝶影抄:赵焰电影随笔选

2010-10-2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蝶影抄:赵焰电影随笔选 去商家看看
蝶影抄:赵焰电影随笔选 去商家看看

 蝶影抄:赵焰电影随笔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07068299/9787807068297
·条形码:97878070682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悦读文丛

内容简介 《蝶影抄》是他的第二本电影随笔,延续了第一本的气场。像娓娓的人生,没有跌宕华丽,更显淡静平易。
《男人的魅力》、《另一个世界的女人》、《让我们一起当海盗》、《沉潜于岁月之河》、《如鲠在喉的迷宫》、《连接黑暗的幽深》、《最黑暗的夜,最亮的光》、《虽已灰烬,却是不朽》、《迪斯尼一样的幸福人生》、《幽默背后的悲怆》、《巴黎的又一场春梦》、《法国美女甲天下》、《英国美女最优雅》、《古希腊的回归》……《蝶影抄》是赵焰电影随笔选。
电影随笔与读书随笔一样,同样是看似容易实则需要真工夫的活计。人人能写,但出彩的较少。所谓门槛低,若舞出七彩龙腾来,实在寥寥。说到底,写作就是在拼一种境界,视野开阔,阅历丰厚,看似信手拈来,实际藏了气象万千。
作者简介 赵焰,男,1965年生,安徽旌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现供职《安徽商报》。大学毕业后开始业余写作.曾在全国各地各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300多万字。所写的小说、散文等,先后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近年内致力于研究安徽区域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业余时间喜欢电影音乐。出版散文随笔集多部。
编辑推荐 味道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顺着味道溯源而上。后面往往是记忆,是细若游丝的路径;至于路径的后面是什么呢?天堂?地狱?——不知道,反正,那是一种无法捉摸的无限。
写《源氏物语》的人,译《源氏物语》的人,拍《源氏物语》的人,甚至读《源氏物语》看《源氏物语>的人,都是那种虚心的人,是那种在万物枯黄的秋季,独自品赏一株菊花绽放的虚心。
——这些奇特的女子啊,她们的生命,都有一个华彩续纷的开头,也有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结尾……这就是诗,就是绝美的静物……内心之中,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幻灭感吧?
特吕弗一辈子拍了25部电影,而他爱过的女人早就超过这个数字……跟很多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一样,只有女人.才会让他安全和幸福,而他也似乎找到了内心力量的源泉。
目录
春天的N个瞬间
温暖的暧昧
沉郁的忧伤
悲悯的凝视
伸向死亡的指尖
灵魂的重量
脏水,及卑微的人
记忆与忘却
记忆与爱情
和服包裹的女人
幻变中的隐秘
演员不要脸
时代的经典
无话可说的爱情
爱情如偈
禅纷似花,人淡如菊
小妖精和小仙女
那些独特的女人们
暴力和情色的禅
风中的虫鸣
深褐色的爱情
戈达尔的沙器
一种疏离的痛楚
不是谁都可以写史诗的
沉静和绝望
梦中的女人
一夜成名
独树一帜的仙人掌
对手戏
曾经英雄岁月
男人的魅力
另一个世界的女人
让我们一起当海盗
沉潜于岁月之河
如鲠在喉的迷宫
连接黑暗的幽深
最黑暗的夜,最亮的光
虽已灰烬,却是不朽
迪斯尼一样的幸福人生
幽默背后的悲怆
巴黎的又一场春梦
法国美女甲天下
英国美女最优雅
古希腊的回归
无法看见的罗马
情色就像马提尼
早已冷却的咖啡渣
我不知道花为谁开放
在烂片中成长
音乐宛如神明
音乐宛如灵魂
看电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代后记)
……
序言 有一句诗:寒来千树薄,秋尽一身轻。用来形容赵焰目前的写作状态很恰当。人到中年,好比人生走到秋天,一棵树一样,繁华落尽,剩下简笔和写意,特别淡,淡得可以站在树下看见淡青的天。但这种淡,肯定是有着丰厚底蕴的,由一种胆魄支撑。如今的文坛,小鬼当家,出版商适时端出千万版税的大餐,是利益双方一体化的共谋。当多年以后,再回头检阅,那不过是一阵风现象。无论哪一个朝代,真正的文学都是寂寞而小众的。文坛一阵风现象与文学创作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像赵焰这样的一批作家,才是砥柱,他们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多年以后去读,也不过时,即便现时并非那么火——真正的文学,注定不是靠一把火去延续的,它靠的是灵魂与灵魂的浸润与绵延,最后与时光握手言和。
文摘 悲悯的凝视
秋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沙发上看影碟。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你最近怎么啦,把电影写得如此沉重?他是指我关于《沉郁的忧伤》之类的文章。我回答说没有呵。我从来不把电影当作是沉重的舶船。只不过既要学会沉重,也要学会轻松,在沉重的时候沉重,在轻松的时候轻松。轻松和沉重应该是生命的两类主题,也是人类飞翔的两扇翅膀。
仍是想谈点沉重的。关于悲悯的旅行。静下心来想一想,实际上这类题材的电影还有不少。而且还都是大师所涉及。一个烂仔般的导演是不敢涉足其间的,首先是内容不讨好,再有一个就是如果没有相当的功力,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表达不出真正的故乡意义的。
对于很多关于故乡之旅的电影,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次悲悯的人生之旅,看作是一场心灵的真正荡涤。除了我在上篇文章所涉及的电影之外,杰出的还有希腊大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尤里西斯的凝视》。这部电影我是两年前看的,电影的基调晦暗而沉闷。给我印象至深的是电影画面始终用中长镜头来拍摄,无比宁静,也使主观与客观场景始终保持着无以解说的距离。电影的场景始终在雾中,有种宁静得几近于死寂的氛围,对话和语言变得可有可无。安哲罗普洛斯就是以这样的电影语言来述说自己心中的悲伤和怜悯。“尤里西斯”的典故来自希腊神话,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尤里西斯的回家之旅异常艰难,好像是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吧。安哲罗普洛斯就是借用此名暗喻生命之旅的艰难和广阔。从剧情来说,这部电影本身并不复杂,反映的是一个希腊导演A在电影诞生100周年时深入战乱中的南斯拉夫去寻找自己国家的第一部电影,伴随的景象是爱琴海、雨、雪、孩子、老人、诗歌、远行、回归……这样的情景,就像游历在时间的河流中,无助而漫长。这种寻找实际上是一种寻根情结,在一种寻找中让自己的命运连同人类的命运不再迷失。
另一部引起我巨大感伤的归乡电影是《暴雨将至》。确切地说,我是1995年看到这部电影的,当时我决然以20元将这部电影的录像带买下,一直珍藏至今。这是马其顿导演米柯?曼彻夫斯基的第一部长片,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它由曼彻夫斯基回故乡缘起,讲述在南斯拉夫战乱与分裂中所目睹的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循环结构。紧密相连,涉及杀戮、抉择、寻找和忏悔。曼彻夫斯基全力表现的是一种极端的忧患意识,他就像是站在苍穹之下,目睹着人类在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互相厮杀,然后“暴雨将至”,共同走向毁灭。这样对吾土吾民的感伤是痛苦的,更是悲
……
后记 我们都知道赵老师不仅是一位硕果累累的作家,还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我们现在很想知道——媒体经历对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不算是文学圈里的人,我只是一个在文学圈外徘徊的人,对文字一直抱有很大的梦想,也喜欢文字这种创造、深入、自由,并且不墨守成规的方式。可以说,在文学中,我找到了一种最佳的生存方式。从总体上说,我喜欢的就是目前这种与文学若即若离的关系。可以说,从组织上太接近了,反而会远离文字,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事务和派别。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所谓的文学圈子,反而离文学很远,离社会很近。我觉得我当下的状态最好,离文学圈很远,离文学却很近,跟文学是一种单纯的关系。打一个比喻来说,现在的我,与文学是一种“梦中情人”的关系,我爱着她,她爱着我,就足够了,既然爱着,就不一定非得结婚不可,一结婚,反而是社会的了,就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我一直说,我是为自己。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