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少儿 > 童话 >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2010-10-2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去商家看看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去商家看看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1769954/9787561769959
·条形码:97875617699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内容简介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儿童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打破了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这些通常的划分类别的界限,富于创意地将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深入阐释了这三类“元主题”的美学特征,开辟了一种言说儿童文学的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既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又有对作家和作品的深切的体验与阐发,现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公认的重要论著,是儿童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更是许多年轻学者一读再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刘绪源,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
曾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周报》副主编 。
现为《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
著有《儿童文学的三大母趣》、《解读周作人》、《文心雕虎》等理论专著
,并有书话集《隐秘的快乐》、《冬夜小札》、《桥畔杂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长篇随笔《进出“怪图”》、《人生的滋味》、《体面的人生》、《你和你的青苹果》、《苦茶与红烛》。还写有中长篇小说《无标题音乐》、《阿戆出海》等。
媒体推荐 我是刘绪源先生的“粉丝”,我很敬佩他,他学问很大,不光搞文学研究,还长期钻研儿童文学。他的文章我都看,都喜欢。他的文章,儿童文学工作者要好好体会。因为他所指出的都是儿童文学的要害问题和实际问题,他敢讲真话,而不是人云亦云。
——任溶溶
刘绪源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人有自己的架子和风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因为有他和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有了对话风气,有了必要张力,从而避免了随风唱和的堕落。他对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当是商业化浪潮中儿童文学界须时刻聆听的钟声。
——曹文轩
这是一部不宜绝版的理论书,岁月的沉淀让它变得更为香醇-多年以前曾经是作者富有刨意的理论构想,如今成为了越米越多人共有的常识。但我想它只是开了一个头,许多讨论还值得延续下去。
——阿甲
编辑推荐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一 一部渐露经典气象的著作朱自强
序二 母题·批评·学术伦理方卫平
提要
绪论·一个分类原则的提出
第一章·爱的母题(上)
一、贝洛与儿童文学前史
二、慈母的心境与语境
三、“母爱型”作品的现代形态
四、文学功能与审美图式
五、儿童文学审美特征与“母爱型”作品的特征

第二章·爱的母题(下)
一、贝洛与斯坦培克的比较
二、审美中的现实性:小矮人·夏洛·女巫
三、审美中的理性:科罗狄·罗大里·张天翼
【附】“精灵妈妈”与《哈利·波特》
四、“父爱型”的审美特征与现代形态

第三章·顽童的母题
一、教育主义的困惑
二、林格伦的意义与顽童母题的审美特征
三、《明希豪森奇游记》与儿童思维
四、《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与纯游戏精神
五、《彼得·潘》:童年的独立宣言
【附】“伪顽童型”与文学批评标准

第四章·自然的母题
一、“三大永恒主题”与儿童文学的母题
二、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上)——异化的现代人与审美的“超脱感”
三、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中)——作为人类精神生活新起源的“惊异感”
四、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下)——类人的自然物与人类的“亲近感”
五、童趣:人作为自然的观照
【附】为什么不感人了
六、“自然的母题”的审美侧重
后记
增订版后记
……
序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刘绪源的著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绪源兄嘱我作序,幸甚,能不欣然从命。
想来既觉不易,也生欣慰:该著作至此已经是第三个版本了。1995年夏,少年儿童出版社召集一些研究者,研讨出版儿童文学理论丛书事宜,会间,绪源兄赠我一册墨迹未干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7月版),连夜捧读,耳目一新,为之折服。此为第一版。1997年11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颇有影响的“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又将这本著作囊括其中,想必是看中它的学术价值,以此为丛书增色。此为第二版。
一本儿童文学理论书,能一版再版,实非偶然,值得思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好过去了三十年。三十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回头看去,20世纪90年代,真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创作、出版的黄金年代。“50后”(包括个别“40后”和“60后”)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发轫之作和立身之作,大体是在这十年间完成、出版的。有一次,几位新生代评论家讨论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问题、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其中一位心存忧虑,说他们这一代研究者,目前还没有实力拿出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那种具有体系性的学术著作,而她所列举的几种专著中,就有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文摘 他急忙跑到屋里,拿来了他的剃须刀,把羊的头涂上肥皂后,剃得光光的,就像他的手掌心一样。因为尺太贵了,他去拿了一根鞭子,把那畜牲严严实实地揍了一顿,它狂跳着跑了。这就又将惨烈的场面,换成了为孩子们所欢迎的有趣的笔墨。如将羊的头涂上肥皂剃光,考虑到尺太贵了改用鞭子打(用尺打孩子说明他对孩子毕竟还有爱),等等,都会让听故事的孩子们开心地笑起来。故事的结局,是三个儿子在外面各得到了一样宝贝,经过许多反复,终于都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从这两个故事的对照中,自然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在传播过程中,各按自己的性格对故事作出的改造;但格林兄弟在整理成书时分明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将一个强烈而悲哀的故事改造成了曲折而又温馨的“母爱型”的童话,尽管童话中根本没有出现母亲的形象。
第四,在结构上,往往采用反复回旋的方式,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母爱型童话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幼儿处于智力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他们还不习惯于一下子接受大量新信息,所以采用不断回旋反复的结构,让他们在熟悉的重复中一步步地把握故事的进程,实在是很合乎儿童审美规律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这又决定了“母爱型”童话的总体篇幅不可能太长。早期民间童话多有上述结构特征,这正好说明了它们的面向儿童(而且是面向幼儿!)的性质。
后记 本书得以再版,要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谢少卿小姐和刘广汉先生。此前,虽然已经印过两版,而我鉴于第一版上市不久即脱销,友朋索书无以应对的窘境,在重印时已有意识地留了一些,但还是渐渐被要光了。此间,还发生过一群来大陆访学的台湾研究生,从南到北,沿途到新华书店打听有无《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的事。他们很奇怪,既是公开出版物,为什么新华书店不卖?他们不知道现在此地书店的规矩,是只关照畅销图书而不及其余的,学术理论类的书大都难以上架。读者买不到,只好向出版社或作者邮购,近十年来,我就时常收到这样的信,有的获书后还反复多次代同学和朋友索要,谢少卿本人即此中最热情者。所以,在她当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编辑,当此书在我处也已几乎不存时,由她提出再版,这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还要感谢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朱杰人社长,他在认真看了书稿后,于欣然同意再版的同时,也提出了修订的要求。我与他是多年的老友了,他的顶真的态度,让我感动。我知道,这是出于对工作的执著和一种学术的自觉,因长期从事学术出版,他知道一部原创性的学术论著在初版十多年后,必然会有增补的空间和发展的余地。正是在他的敦促下,我新补写了三个章节(现以【附】的形式插入书中),将最近十多年里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动向和美学现象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思考,这也是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新的检测和补充。此外,在文字上,我也修订一过。应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热点排行